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戈壁石:阿拉善亮丽的文化名片
2013-08-25 22:29:03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孙兴凯 孙苗苗 观赏石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天然艺术珍品,被人们誉为立体的画,无言的诗,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钟爱,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随着历史 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以...

作者:孙兴凯 孙苗苗

    观赏石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天然艺术珍品,被人们誉为“立体的画,无言的诗”,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钟爱,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随着历史 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古来王谢堂前燕,已入寻常百姓家”。自古以来专属达官贵人、文人雅士 享用的奢侈品观赏石,现已成为普通大众珍爱的艺术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兴起的赏石热潮中,阿拉善戈壁石以她独特的品质神韵,成为当代中外观赏石收藏 家、爱好者心中的白马王子。成为中国当代赏石苑中最耀眼的新星,成为阿拉善当代最亮丽的名片。

一、名石辈出

    据中石协主编的《中国观赏石资源分布指南》记载:“阿拉善戈壁石被人们所认识,大约在宋末元初,元史《百宫志》中记载,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 年)在工部下设玛瑙局”,从事玛瑙开采管理等事宜;“阿拉善王爷曾向朝廷进贡天然玛瑙(肉石,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阿拉善戈壁石开 采甚少,如果有所开采,那也是作为原材料石——包括玛瑙向外供应,而作为天然观赏石为人们所认识、所追捧,一般认为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石可大教授在 《观赏石经济学概论》中写道“自上世纪90年初,阿拉善戈壁石、葡萄玛瑙石被发现以来,阿拉善观赏石很快成为观赏石中的新秀,成为地道的中华名石,受到国 内外赏石界和收藏界的追捧”。从目前我们掌握的公开发表的资料看,阿拉善最早的戈壁名石,当属与翠玉白菜和毛公鼎并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之一的 “东坡肉”石。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资料介绍,这块肉形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是一块玛瑙质玉髓,其规格为5.73×6.6×5.3厘米。此件肉形石清康熙时供 入内府,距今300多年(转引自《人民日报》2010年5月21日海外版)。

    自此以后的三百年,阿拉善戈壁石“深藏闺阁人未识”,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大众视野以来,阿拉善戈壁石在中国赏石界鹤立鸡群、名石辈出:具有 当今奇石界皇冠明珠之地位的估价1.3亿的玛瑙石“雏鸡出壳”;“鬼斧神工天铸成,沧海桑田凝目中,试问老妪岁几何?人类史前亿寿星”的《岁月》;一时在 奇石界、收藏界甚至新闻界、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效应,被《中华奇石鉴赏大观》、《中国赏石界》、《中国民族报》、《宝玉石周刊》等多种媒体和收藏界、赏石 界推崇为葡萄玛瑙第一石的《钟馗》人物象形石,通体由千万颗巨型鱼眼玛瑙珠、橘红玛瑙珠巧妙自然组合,把钟馗之神的形体和不可一世的威武形态展现的淋漓尽 致,真可谓鬼斧神工、绝无仅有;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收藏家》、《中华奇石》等报刊报道的《台北故宫“东坡肉”姊妹石》,由著名“食为天”奇石收 藏家于瑞军先生2009年下半年以“较为理想的价格”从阿拉善一位奇石收藏家“割爱”收购。该石质、形、色、韵、体量等各方面均与台北故宫“东坡肉”有一 比,媒体援引著名学者叶小文、收藏大家马未都、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名家对二者的比较评价,媒体最后的结论是“于先生收藏的这块来自阿拉善的肉 形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就于氏所收藏这块肉石的相像程度而言,可以说已近十分,是三分天地造化、七分似鬼斧神工所造之物,堪称‘世上珍 品、国之瑰宝'”(《中华奇石》2010年第8期愚人文);王辉主编的阿左旗官方画册《奇石阿拉善》对“阿拉善名石”是这样概括的“阿拉善观赏石以其独特 的色泽、形态、神韵、质
地蜚声海内外,其中有获‘奥运之星'荣誉称号的‘珠宝满载'、‘中国印'、‘金蟾'以及‘岁月'、 ‘猴王出世'、‘独狼'等一批精品观赏石”。(地质出版社2009年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拉善名石数不胜数。戈壁石的知名度就像美国人必知华盛顿、 法国人定知拿破仑,赏石界无人不晓中国当代名石——阿拉善戈壁石。

二、全民爱石

    阿拉善赏石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有人形容如今的阿拉善“人人爱石、家家藏石”,这句话也许有些夸张,但阿拉善人爱石其情之深,观石其人之众,倒确实是其他地 方难以比拟的。到了阿拉善北部牧区,每每看到牧民们用手轻轻抚摸石头如同父母轻轻抚摸孩子的脸庞那种感觉,让人为之动容,特别是蒙古族老乡对观赏石的那种 亲密感,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说这里的牧民“人人爱石、家家藏石”是丝毫也没有夸张意味的。

    经营观赏石多年的乌兰女士曾经很认真地告诉我们:“我现在得了严重的职业病——很爱钱,更爱石头。看到有人出那么多钱买我的石头,我就愉快的收了钱;人家 把石头拿走之后,我又十分想念我的石头,有时想得夜不能寐。”类似的情况在许多阿拉善奇石从业者身上发生。阿拉善目前有不少石商,现在花数十倍的价格从外 地回购当年自己卖出的心爱的石头——一方面是为了投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想念他的爱石了。阿拉善不少人外出时总在皮箱、提包甚至衣兜里携带本地的精 美戈壁石,不时抚摸、赏析、把玩;石友赵先生10年前出访欧洲半个月,宁愿少带点其他物品,也随身携带了3块小精品戈壁石,以备把玩;许多人家客厅、沙 发、书桌、衣柜、床头柜等处都搁置心仪爱石,以供随时欣赏;朋友何先生的妻子说,她家先生爱石近乎痴了:有时她晚上一觉睡醒后不见了床上的丈夫,仔细一 看,原来何先生正悄悄地坐在床边的地上,自得其乐地欣赏他的戈壁石藏品;阿拉善有些人在压力大、情绪欠佳时,只要能抽空前往观赏石市场遛一遛、看一看、或 者适量买一点,就可缓解压力,调节好情绪;过去有远方的亲朋好友做客阿拉善,主人除了热情大方的酒肉款待外,更热情的方式就是陪同上山看树、进庙烧香、上 寺许愿等,如今,不少人的待客之道除传统的酒肉款待外,不管人家懂不懂、爱不爱石头,总是喜欢将客人带到观赏石市场“饱享眼福”,有不少远方的亲朋好友因 此而被带入石友行列。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阿拉善戈壁石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阿拉善广大群众中看石、爱石、收藏奇石的人群在逐年扩大。 阿拉善人爱石之众,也是许多地方不可比拟的,中国观赏石协会寿嘉华会长2009年在画册《奇石阿拉善》序言中写道:“阿拉善左旗奇石年交易额达2亿元以 上,石友约3万人,占全旗人口的20%强。阿拉善这种全民爱石的文化氛围给外地客人留下深刻的影响,给阿拉善赢得了荣誉。”凡此种种,被媒体概括为阿拉善 “人人爱石、家家藏石”。

三、政府支持

    阿拉善观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政府的长期鼎力支持功不可没。特别是阿左旗党委政府及阿右旗、额济纳旗党委政府,为阿拉善奇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从本世纪初阿拉善左旗精心打造“奇石一条街”至今,仅巴彦浩特地区就有1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奇石专业市场:乌巴路的“奇石一条街”,三道桥的“石博园”, 西花园的“品奇石花卉市场”,王府“牧民奇石广场”、“奇石地摊市场”,二道桥西的“民乐奇石市场”,红卫桥的“龙凤奇石市场”,银巴路南出口的“西部奇 石城”、“牧民奇石城”、“玉麟奇石城”,农机公司的“牧民奇石巷”市场,西关的“奇石地摊市场”,新华街“大漠奇石村”,石博园东侧的“晚市奇石市 场”、“阿拉善玉石广场”露天市场等,总计1000多家经营店铺及数百个经营散户。从2005年8月下旬隆重举办“中国内蒙古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以 来,阿左旗每年举办一届“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每年的来宾、游客10多万人;2008年9月,阿拉善举行第四届“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暨“中国观赏 石之城”授匾挂牌仪式;2010年又出台了以发展奇石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阿拉善左旗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了10项优惠政策。

    2011年9月17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和阿拉善左旗主办的“阿拉善第七届奇石文化旅游节暨第三节观赏石之乡(城)联谊会”在巴彦浩特举行。围绕活动主题, 寿嘉华会长亲自主讲了《中国观赏石文化概述》,来自北京、湖南、广西、贵州、内蒙、宁夏等全国各地的观赏石之乡(城)代表广泛开展了保护性开发观赏石资 源、打造奇石品牌、开发观赏石文化产业、政府助力促进观赏石产业发展等方面经验做法的交流、介绍。阿左旗党政领导吴忠岩、魏巴依尔等在活动中着重介绍了阿 左旗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观赏石事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政府“多予少取”强力支持,使观赏石产业成为一个新型产业、就业产业、富民产业。在全旗20多个亿的 财政收入中,观赏石产业仅100多万元,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却有3万多人从事观赏石产业,并因此和谐、富裕,观赏石产业在阿左旗真正实现了“藏富 于民”。党委政府的强力参与推动,给阿拉善观赏石事业的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使这项事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2年7月阿拉善左旗政府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珠宝展会上,还举行了“多彩阿拉善——阿拉善玉雕作品展”及“阿拉善玉研讨推介会”。盟旗党政 多位领导出席此次活动,为阿拉善玉文化的发展打气助威;9月举办了“2012年阿拉善玉·奇石旅游文化节”;10月3日,在巴彦浩特举办了“中国阿拉善玉 高峰论坛”。

    2013年4月12日,由北京佰汇古玩城与阿左旗政府联合举办的为期10天的“第三界佰汇宝石奇石文化节暨阿拉善彩玉(玛瑙)展销会”在北京佰汇古玩城开 幕。文化节期间,展销了种类繁多的宝玉石,举行了文化及市场的专家论坛、宝玉石鉴宝、拍卖等活动,是一次宝玉石行业、收藏组织、企业界、学术界、艺术界的 专家学者及众多宝玉石经销商和收藏者的盛会。为阿拉善观赏石、彩玉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学术理论和市场营销贡献。旗政府在巴彦浩特创办了阿拉善职 业中专巧雕培训基地和巴彦浩特创意孵化园。为当地观赏石、玉雕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土地、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成为全国政府支 持奇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和表率。

四、 情缘名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人有缘戈壁石,收藏戈壁石,使戈壁石走得更远,名气更大,而著名的戈壁石也使名人的事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名人、名石因缘相遇、相得益彰。

    学界泰斗王朝闻先生珍爱戈壁石。王朝闻(1909-2004),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 与奠基人之一。他在70余年的艺术与学术活动生涯中,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艺术、摄影、观赏石等领域,先后出版专著和论文集40余集, 近千万言,在中国文化艺术和学术领域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当代中国一座永远的学术丰碑。《石道》杂志2005年第1期为纪念2004年11月 11日谢世的先生,将他的文章以《穿越探索石道的艰难》为题予以发表,并加了编者按“我们摘录王老《石道姻缘》的后记,作为对这位敬爱的石友的纪念,也将 王老的话:‘穿越探索石道的艰难',与大家共勉。”王老的文章最后写道:“人生有涯而可供研究的对象无涯;学术研究的历程,不是一两代人所能穷尽得了的。 祝愿未来的中国赏石文化和赏石美学,在无限的历史长河中发出无尽的异彩!”文章中虽然没有提到“戈壁石”,从我们查找过的其他资料看,王先生也未因为“赏 石”来过阿拉善,然而,在刊发这篇文章的同时,用超过文字的篇幅,配发了四幅“王朝闻遗爱石”照片,其中两幅照片拍摄的是内蒙阿拉善的葡萄玛瑙。作为美 学、雕塑大师,“王老对石的爱,也许,正是作为美学大师的他,晚年对美的源头的执着寻觅”。据有关资料介绍,王老晚年收藏有不少全国各地的奇石,新面世不 久的阿拉善戈壁石成为王老“遗爱石”,足见王老对其之挚爱,而且所刊发的“遗爱石”照片中新石种阿拉善戈壁石竟然占到1/2,足可以看出先生生前对其喜爱 的程度。也足见阿拉善戈壁石具有何等美的魅力——竟让当代美学泰斗如此钟爱!王老可谓喜爱戈壁石的美学界典范。

    著名艺术家蓝天野喜欢戈壁石。蓝天野生于192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职导演兼演员,德高望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奇石收藏家。兼任中国收藏家协 会常务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奇石文化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宝玉石协会顾问。晚年酷爱奇石,他认为收集奇石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 而且采石还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毅力,淘到一块好石头不仅要付出许多艰辛,甚至经历许多风险。为了采石,近些年来,蓝老不仅一年要跑几次临朐、柳州,有时还 要到阿拉善的戈壁滩,有一次走进沙漠差点出不来(据中石协官网资料)。有人问他什么石头好,他说“看多了精品自然就知道了,凭感觉”。问他收藏了多少石 头,他说“越来越少,不断淘汰”。藏品重质而不重量,也许正是收藏的一种境界。本世纪以来,年逾80高龄的蓝老,曾多次亲临阿拉善石展(记得大约是 2008年,在阿左旗体育场的晚会上,我们有幸同上万名观众一道聆听了蓝老的亲切致辞及诗朗诵),甚至深入沙漠戈壁捡奇石,收藏不少他喜欢的阿拉善戈壁 石。

    中石协寿嘉华会长高度评价戈壁石。寿嘉华,女,1943年生,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现任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石协会长。作为地矿专家型领导,她退居二线 后,受国家有关方面的重托,组建中国观赏石协会。由于全国赏石界一直以来流派众多,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导致10多年中国观赏石协会未能成立。临危 受命的寿嘉华,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终于2005年8月30日成立了中国观赏石协会,并任会长至今。她对中国观赏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她数次亲临阿拉善考察工作,2008年参加阿拉善荣获全国首个“观赏石之城”的授匾挂牌大会,并多次撰文和在大型报告中盛赞阿拉善戈壁石:“啊, 碧色苍穹下的阿拉善,盛产珍宝琳琅的神奇土地,令人神往的北疆石都”,“阿拉善盛产的北疆奇石终于赢得了与南国优秀石种竞相比肩的地位。‘南大化,北戈壁 '的美誉,大大提高了阿拉善的知名度,在为阿拉善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观赏石文化的发展。”中国观赏石行业的最高长 官如此评价,使阿拉善戈壁石名至实归、美名鹊起。

    钟情戈壁石的石可大教授。石可大,本名彭建国,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工业年鉴》执行总编,国家电网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高级经济 师,北师大客座教授,中国观赏石经济学专家。他闻名业界不仅因收藏戈壁石的数量多,更因为对奇石鉴赏、奇石文化和奇石产业深入的研究及独到的见解。

    “石可大”,按从右到左的汉语排列顺序就是大可石。此三字按汉语传统方式竖排就是“奇石”。取名石可大,更有深刻的含义:一是奇石的价值通过发现可以增 大;二是奇石产业可以做大;三是奇石文化可以发扬光大;四是可以使人格品位有平凡变的伟大——这是笔者2013年在中石协举办的全国鉴评师培训班上聆听石 可大先生亲自演绎的“名字故事”。石可大与石头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周末,在北京官圆市场被一块美石所吸引,并且没有讨价还价就买下来,自此开 始,各地奇石便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最初10多年,他主要把玩南方水石,直到发现阿拉善大漠奇石——便钟情戈壁石,并总结出了戈壁石的“三奇”: 首先是质地神奇,多为玛瑙、玉髓等宝石,硬度在7度以上;其次是皮色神奇,经过数亿年风霜雪雨的磨砺,形成了一层既温润凝重又色彩斑斓的戈壁老皮或沙漠 漆;最后就是形态神奇,几亿年前多次大火山爆发形成的大漠奇石千姿百态,可谓奇石中的宝石。

    他对阿拉善戈壁石的评价简要地概括为“三最”:“在全国举办的各类石展中,品质最好、最受欢迎、售价最高的观赏石都出自阿拉善”(《观赏石经济学概论》)。

    石可大钟情戈壁石不仅有“理论”,而且颇多“实践”成果:他多次光临阿拉善戈壁石市场:“粗略估计,石可大收藏的大漠奇石精品多达4000余方,成为国内 为数不多的奇石收藏大家之一,收藏的象形戈壁石约有3000方”。“石可大收藏的戈壁奇石中以对石居多,约有1000余方,可谓全球藏石界的对石冠 军”,“‘対石大王'是石可大的又一雅号”(《中华奇石》2010年第9期“访著名收藏家石可大教授)。

    石可大钟情戈壁石,有理论,有实践,而且在全国各地的培训班上大讲特讲阿拉善戈壁石,为阿拉善戈壁石美誉度的提升,倾情奉献。

    在全国,包括台湾、香港,情缘阿拉善戈壁石的名人举不胜举。

   五、北方石都

    阿拉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了盛产观赏石的宝地。按照石可大的话说“阿拉善观赏石形态各异、色彩绚丽,无论是观赏石质量还是价格在全国都雄踞榜首,”同时,阿拉善也是当今中国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观赏石之都。

    据中石协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观赏石市场89个,观赏石馆(园)1270个,观赏石店铺及其他1.5万个,直接从业人员14.8万人, 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97.89亿元。”目前我国观赏石重点市场主要有五大市场,即广西柳州市场、内蒙古阿拉善市场、安徽宿州市场和江苏徐州市场、云南市场 以及山东临朐市场。阿拉善观赏石市场交易量已跃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了“南有柳州市、北有阿拉善”的格局,阿拉善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奇石销售、集散地之 一。

    2008年,阿左旗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观赏石之城。”作为全国最大的石市——北方石都,一是市场规模大。巴彦浩特市场有1000多家商 铺,还有1700多户家庭奇石经营户经营自捡观赏石,再加上额济纳旗和阿右旗市场,据我们初步统计,全盟奇石经营户保守地讲也在3000家以上,阿拉善全 盟目前共有20多处各种类型的观赏石市场,这在全国同等规模人口的地区是首屈一指的。阿拉善盟市场条件好、档次高、规模相对较大的市场目前当属石博园:总 投资1.5亿元,占地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容纳300多家具有相当水准的石馆。在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中,巴彦浩特地区还拟建设两处高档 观赏石市场,在中部锡林路东侧的美林湾建设可容纳数百户观赏石经营商的奇石城,2013年8月已封顶,计划年内投入使用;在巴彦浩特西片区还将筹建一个可 容纳上千户商家的奇石城,吸引国内外各类观赏石在此汇集流通,打造中国观赏石文化名城。

    二是各类石种集散量大。阿拉善石市开发程度高,目前兼收并蓄,除戈壁石外,销售和集散着全国各地的水石、其他造型石、图纹石、矿物晶体石、化石及巴西、外蒙古国、缅甸、马达加斯加等各个国家的石头。不仅集散品种多,而且交易量大。

    三是奇石节庆影响大、效果好。阿拉善一年一度的奇石文化旅游节,已成为阿拉善盟的三大传统文化节庆之一,不仅规模大,而且逐步规范,时间、项目等基本确 定,交易品种已由天然石扩大到雕刻石等,每年参与人数达10多万,成为人数最多的奇石节庆活动之一,而且成效显著。

    四是戈壁石价格既最高又最低、交易额大、投资回报率高。“人群熙熙,皆为利来;人群攘攘,皆为利往。”阿拉善戈壁石因为品质好,理所当然价格高。追逐精 品,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阿拉善戈壁石又是全国各类石种中价格最低的:我们优质精品小品戈壁石,有的往往1—5元就可买到,这是其他石种 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整趸购买,有时平均一块石头不到一元钱。这是其他种类观赏石绝无仅有的。全国许多石友、甚至收藏大家都曾程度不同的低价在阿拉善淘到过 心仪的美石。奇石收藏家“马益群对记者讲述了一个6年翻了20000番的投资戈壁石的例子:‘2002年,一位石友在石展上花了20元购买了一件名为‘天 蚕’的戈壁石。只有10厘米长,极似蠕动的虫子。时隔3年,转手卖了10万元。2008年,这块石头又以40万元被一位河北企业家买走。转了3次手,价格 飙升了20000倍。可见戈壁石的增值空间和投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投资戈壁石》晁珊珊文,载《奇石研究》2009年6月总第二期)。这也是阿拉善 做为北方石都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

    五是名石出产多。在当代全国各类观赏石中,出产名石最多的首数阿拉善戈壁石。道理很简单,阿拉善戈壁石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品质好,尤其是小精品之多、之精、之小是其他任何石种都不可企及的。

六、石名天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辽阔的阿拉善虽然地处偏远的西北边陲,然而,因为这里盛产戈壁名石,便因石而名满天下。

    一是因盛产戈壁石而世人需要认识阿拉善。对此,寿嘉华会长在一篇文章中是这样写的:因西部找水工程,早年曾到过阿拉善,“再到阿拉善缘于观赏石。朋友说: 认识阿拉善要从阿拉善出产的奇石开始。从此,我多次来到阿拉善并为其丰富多彩的奇石所折服,也是我们对阿拉善地质年代的演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阿拉善赏石 文化的形成,又与其历史人文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在中国观赏石界,无人不知阿拉善奇石,无人不晓在中国队西北边陲,有一个热情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有 一座美丽醉人的阿拉善城。阿拉善盛产的北疆奇石终于赢得了与南国优秀石种竞相比肩的地位。‘南大化、北戈壁'的美誉,大大提高了阿拉善的知名度,在为阿拉 善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赏石文化的发展。”国内外许多朋友就是因石之缘而认识阿拉善的。

    二是因盛产名石而爱屋及乌。著名的观赏石经济学教授石可大对此是这样说的:“在全国举办的各类石展中,品质最好、最受欢迎、售价最高的观赏石都出自阿拉 善,全国目前标价最高的两块观赏石——标价1.3亿元的《小鸡出壳》和标价9600万元的《岁月》均出自阿拉善。阿拉善观赏石产业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解 决了大批人员就业,还带动了当地房地产、旅游、交通和餐饮娱乐业的发展。”名石辈出,使阿拉善声名远扬;因爱名石,许多人向往阿拉善,喜欢阿拉善。

    三是各种媒介因戈壁石而大量传播阿拉善。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是传统媒体抑或现代新兴传媒,凡是介绍传播中国观赏石文化,大都会因戈壁石而提到阿拉善,尤其 全国性各类观赏石类刊物大都以不时登载阿拉善戈壁名石及其鉴评、赏析来提升刊物档次,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特别是近十年来出版的各类全国性高档次的专业观赏 石学术专著和画册,几乎无不涉及戈壁石,无不涉及阿拉善。“阿拉善——戈壁石”已成为当前中国赏石界传播频率最高的等式热词。

    阿左旗魏巴依尔旗长表示:“为了确保奇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们将不遗余力地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通过建档立卡、馆藏传承、规范市场等科学严谨、务实有 效的措施,不断培育和壮大奇石产业,着力打造名至实归的中国观赏石之城”。“尤其是2008年阿拉善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观赏石之城'的美誉,更为阿拉 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寿嘉华)。阿拉善戈壁石已成为阿拉善乃至内蒙古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热词搜索:戈壁 阿拉善 亮丽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戈壁石:中华赏石文化园中的奇葩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