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戈壁石:中华赏石文化园中的奇葩
2013-08-25 22:30:11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孙兴凯 孙苗苗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龙在天,石在地,龙和石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龙敬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以石为体的地球,...
作者:孙兴凯 孙苗苗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龙在天,石在地,龙和石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龙敬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以石为体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石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无言的诗,立体的画”,为人类的诞生和发展默默地奉献,在华夏大地上,它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汇,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赏石文化。中华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浩瀚的诗歌、书画、园林、建筑、文玩等众多文化艺术之中,与其他文化艺术既水乳交融,又独具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华赏石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阿拉善戈壁石横空出世,以她无与伦比的赏石风韵和卓尔不群的地方特色,成为盛开在中华赏石文化园中的一支奇葩。

溯源石文化

    千百年来,国人对于观赏石之爱好流传有绪,长盛不衰,是源于对石头的敬重心理。人类早年曾经历过漫长的石器时代——石头使人们拥有了最初的工具和武器,学会了取火,从而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正因为如此,人们由潜意识中对石头的敬重之情衍生出石崇拜现象,赋予顽石以灵性和神灵色彩。这种现象在民俗传承中十分普遍。如唐五代开始盛行“石敢当”,用于镇鬼压神,保佑太平。石头对于人类文明生活之功用在古代文化史上举不胜举,从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石文化。顽石有灵的故事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俯拾皆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就有三部与石头有关:《水浒传》中的“石碣天书”揭开了108位好汉的奇特命运;《西游记》中的石胎生石猴,衍生出奇幻无比的故事;《红楼梦》中叙说的是女娲炼石补天后,遗弃的并在民间走了一遭的石兄的故事。这是巧合,抑或是别有玄机?或是因为石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三部古典名著,一个写英雄好汉结伙聚义,一个写神魔世界,一个写豪门大家儿女情事,虽然他们在内容情节上各有很大不同,但小说的主题、结构以及所写人物都与奇石原型所具有的叛逆特性与玩性(石)有关。古代的作家们都很自然地利用石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奇石原型的巧妙引入,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深度感,唤起了千百万读者去崇天敬石,再造宇宙久远的历史记忆,从而大大地增加作品的史诗特性、哲理意蕴及其震撼力,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的传世之作。至于神话传说典故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燧石取火、石破天惊等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也是对石头赋予人类文明之贡献的一种神化和美化。

“与石俱进”阿拉善

    石头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为我们创造了“与石俱来”的人类文明——石文化。这里我们仅以阿拉善地区为例,尝试分析石头、石文化与我们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复杂原因,加之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里早期遗址文化面貌保存很不完整,文化层干扰破坏严重,相关考古发现较少,致使人们对于阿拉善地区史前文化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只是一般性地认为它和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东缘一样,普遍分布着细叶石器为代表的遗存,磨制石器始终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仍以采集、狩猎为主,进入青铜时代,逐步演化为游牧文化。近年来,随着文物调查及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阿拉善地区先后发现了一批主要与石文化有关的先秦时期文化遗址,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本地区与石相关的早期文化性质与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足迹已遍布阿拉善。据《潮海凝珍》(包金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相关研究可知,全盟已调查发现了从石器时代以来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970处,其中石窟寺石刻(岩画)79处。在阿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雅布赖山脉中,发现了5处集中分布的洞穴彩绘手印岩画,从西到东长约35公里,一字形排列分布着陶乃高勒、布布、特格几格上下洞和额勒森呼特勒等手印遗址。手印岩画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一个世界性的岩画题材,也是所有岩画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中国岩画研究中心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陈兆复和意大利卡诺曼史前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顾问、第一届主席阿纳蒂教授等专家研究后断定这些岩画出现在距今1.4万年至3万年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岩画。这意味着1万年以前,阿拉善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的活动,他们通过“手印”将内心对自我与自然的感观记录下来,也为我们留下了阿拉善大地上最初的文明记忆。

    位于阿左旗北部的苏宏图新石器加工场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表分布有数万件质地为玛瑙、石英等的各类石核、石叶、石簇、石斧等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遗址内有10多处石屑密集的石器集中制作点。从遗存分布、加工点布局等方面推断,这里应是一处有组织、有分工且规模较大的细石器加工场,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位于阿左旗巴彦浩特地区的头道沙子遗址,约3平方公里,地表采集到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标本。石器以石磨棒、石磨盘、砍砸器、刮削器等为主,少量细石器。遗址文化内涵以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甘青仰韶文化为主,兼有齐家文化和朱开沟文化因素,时代延续至商周时代。这些年在阿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共发现40多处古代遗址,简称巴丹吉林沙漠遗址群。遗址表面散落着大量的石器和陶块。石器有细石叶、细石核、石片、石屑等细石器。这些遗址年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青铜时代。“巴丹吉林文化遗址、苏宏图文化遗址所用的原料为玛瑙、碧玉和英石,品种有石核、刮削器、石簇、石斧、尖状器、石刀等。据同位素年龄,距今6500到5400年前,为新石器晚期遗址”(李海负《奇石文化》)。从发现遗物的数量和丰富程度可以推测这里曾分布有加工细石器的石器制造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热词搜索:戈壁 中华 文化园

上一篇:戈壁石:阿拉善亮丽的文化名片
下一篇:《阿拉善传奇》演绎文化生态二重奏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