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阿拉善左旗特色文化
2013-08-25 23:39: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蒙古语称作江格尔奇。江格尔奇同《江格尔》—样,产生在卫拉特蒙古人中,随着《江格尔》的流传而世代传承。江格尔奇是不朽的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的创作者、保存者和传播者,目前国...
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蒙古语称作江格尔奇。江格尔奇同《江格尔》—样,产生在卫拉特蒙古人中,随着《江格尔》的流传而世代传承。江格尔奇是不朽的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的创作者、保存者和传播者,目前国内外搜集到的60余章《江格尔》以及近200种异文,都是靠江格尔奇们创作、记忆、演唱,—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流传下来的。学术界对《江格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并且还在继续,《江格尔》这—民族文化瑰宝将会放射出更灿烂的光辉。
陶布秀尔是卫拉特蒙古族艺术家们创造的一种独特乐器。外形似马头琴,琴头有羊头、骆驼头、马头等等,以手指上下拨弹作为表演形式,琴声独特,常与呼麦、江格尔说唱相互配合,形成优美的旋律。
十四、撒瓦尔登舞蹈

撒瓦尔登舞蹈是阿拉善和硕特部独创的艺术,现在阿拉善地区已经失传,但在新疆蒙古族和蒙古国传承较好。
阿拉善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均属蒙古民族早期的一支分支——卫 拉特部。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原来和睦的卫拉特部落分为了四股力量,其中就有阿拉善和硕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卫拉特各部又均在卫拉特文化的 基础上创造和积累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草原文化。“撒瓦尔登舞蹈”即属在阿拉善的历史发展中已遗失的一颗“珍珠”。撒瓦尔登演绎形式独特,表演者双手五指并 拢,全身扭动,形成独特的舞蹈表演方式。2005年11月,邀请蒙古国撒瓦尔登舞蹈家举办了一期培训班。
十五、阿拉善民间棋牌文化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征战和游牧生活中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棋类游戏,它不仅是智慧的象征,也是一种精巧的民族手工艺制品。蒙古象棋的产生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至13世纪,是蒙古汗国兴盛的年代,甚至可以说它是现今国际象棋的鼻祖,蒙古语称“夏特尔”,由王、后、车、马、骆驼(象)、卒组成,棋盘由八八六十四个黑白相间的四方格组成,古称“伯勒迪热”,因为有黑白两色布局,所以有黑驼白驼的黑白棋路。

如今,知道传统蒙古象棋制做手艺的民间艺人和懂蒙古象棋传统步法的人越来越少,在阿拉善北部的乌力吉、银根、塔木素等地的一少部分地区尚在不完整地流传,急需挖掘整理和抢救。
羊拐 “羊拐”是山羊、绵羊、牛、骆驼等家畜或岩羊、黄羊等野羊的四方形小踝骨,俗称“羊拐”。

蒙古族的先祖很早就用羊拐做多种游戏或进行占卜算卦,羊拐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比其它诸如鹿连儿等游戏的产生早得多。现在,除了蒙古国,在内蒙古阿拉善、乌拉特、锡林郭勒等盟旗的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这种古老的民间游戏。
游 戏用的羊拐骨分四面,宽凸面叫背,宽凹面叫心,窄凸面叫目,窄凹面叫耳,蒙语中分别叫做绵羊、山羊、马和骆驼。在阿拉善,羊拐的宽凸面叫绵羊(蒙语“浩 尼”),宽凹面叫山羊(蒙语“亚马”)或“花儿”(蒙语“其其格”),窄凸面叫马(有的地方也叫“马驹”或“毛驴”),窄凹面叫骆驼(阿拉善南部称马,北 部称骆驼)。此外,羊拐正立叫“温古”,倒立叫“通古”。相传羊拐上可包容五畜的名称。现今蒙古各地的羊拐各部名称不统一,做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也逐 步在流失。
做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很早就有着利用羊拐占卜算卦的风俗。用四只羊拐骨算卦,有近四十种卦。最吉利的卦是“幸运四马”,还有心想事成的“威猛四驼”,吉祥如意的“温馨四羊”(绵羊),双马双羊(山羊)组成的“吉祥双畜”等吉卦和“顽皮四羊”(山羊)等名目繁多的卦种。
过去在阿拉善、乌拉特等地每逢春节初一,家庭成员在相互拜。
过 年之后按着长辈老幼的次序,每人扔一百次羊拐,若出现“幸运四马”一次、“吉祥双畜”五次以上,那么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事业有成、无病无灾、吉祥如意。这是 一种传统的羊拐打卦风俗。传统的羊拐游戏有“拾羊拐”、“接马儿”、“打羊拐”、“打远马儿”、“赛马驹”、“羊拐链”、“积分赛”、“捕青蛙”等多种玩 法。这里简单介绍在阿拉善地区流行的几种羊拐游戏。
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传统的象棋游戏种类,在其它民族的棋(一类游戏中所没有的稀少而古老的民间游戏。传统的鹿棋由24只“绵羊”和2只“狼”组成,和蒙古象棋的制作手法一样用坚硬的木头雕刻。鹿棋的棋盘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两边各有一个“耳洞”。将两匹狼摆在两边的“耳洞”里,8只绵羊摆放在八个小四方形中间的交叉点上,执狼棋的一方先走。狼吃羊的规则和中国象棋的“炮”一样,越过一只羊跳到对面的空白点上才能吃掉羊。在游戏中,如果狼把羊吃干净了,执狼棋的一方赢,如果羊能够层层地保护住自己把狼的道路封死,执羊棋的一方胜。
过去曾有过把四个鹿棋棋盘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四只耳朵的“大鹿”棋盘,藏语称“希巴嘎布础”,蒙语称 “四头鹿”。这个游戏要用96只绵羊和8匹狼争夺地盘,你死我活地苦拼。但这种游戏现在流传下来的极少,玩耍的人几乎不见了。
相传,鹿棋是黄教(喇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之后形成的一种民间传统棋类游戏。
吉日格(连儿)  “吉日格”是蒙古族古老的民间棋类游戏之一,如今越来越少见了,只有在内蒙古的科尔沁、阿拉善额济纳等地牧区少部分牧民中有流传的。“吉日格”又称做“连儿”或“十二连儿”。古老的“吉日格”棋盘有正方形或圆形两种。游戏规则基本相同。 “吉日格”棋盘由三个大小正方形组成,再利用角边线和中间线分成八块,用一条线上的三个交叉点做为棋座,共有24个棋座。“吉日格”棋共24个,一人12个棋。
阎王锁  “阎 王锁”又称“地狱锁”,是蒙古族接触了藏传佛教后开始行成并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智慧型民间游戏的一种。“阎王锁”是将九个圆环串在九根木柱上,用铁片宽 松地固定在一根较为粗长的铁索上,参与游戏者用九九八十一种技巧和“磨难”后才能把它串起来或取出来。谁先取出来或者再串起来便是胜者。“阎王锁”是一种 开动脑筋的智力游戏,难度很大。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国王让一个犯了死罪的犯人用八十一个钥匙在一刻钟内开启九个锁子,若能在规定时 限内开锁成功,便免其死罪。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阎王锁”游戏。
椎骨锁  把 一根羊棒骨的两头凿开,把一根细线的两头固定住,把两只羊拐骨串在此线上打交叉线拴在羊棒骨中部细骨间。比赛的时候,一次解开结扣,再一次打反交叉线可以 使两只羊拐同时移到一边或两边各有一只。谁若在规定时间内先解扣成功便获胜。这种有趣的羊拐和羊棒骨游戏就叫做“椎骨锁”。过去,在满蒙地区使用火炮的时 期,有一传说,说一家人的独生儿子被征兵,在打仗的时候被一根羊棒骨救了命。后来就有了家中的独子从不折羊棒骨的习俗。流传于民间的“椎骨锁”游戏和这个 传说多少有些关联呢。
诺日布牌  “诺日布牌”又称“十二属相牌”,是蒙古族古老的棋牌游戏的一种,具有其它民族所没有的游戏特征。“诺日布”由布尔罕(佛)、浩日劳(法轮)、僧格(狮子)等三大力士(过去还有一种“嘎日迪”即凤凰大力士,现已不用了)和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兔十二属相牌组成。按着各自的形象图刻制在四方木板上,每样四张牌,共60张牌。刻诺日布牌很讲究选木,用在蒙古高原生长的不易开裂的硬质灌木刻制。它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制品,又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诺日布牌雕刻精美,各种动物形象和大力士图案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另外,“诺日布”牌的名称和游戏规则各地方都有所区别,但大致上是一样的。在额济纳旗把“诺日布”叫做“曾大”。
大六牌  蒙古族民间游戏中有一种名叫“大六”的益智游戏,源自于汉族的骨牌游戏。用檀香木、臭李子木等硬质木头雕刻成精美的大六牌,共有36张牌。大六牌游戏过去是王公贵族的赌博游戏或娱乐游戏,后来流传到了民间。
大 六是一种长方形木牌,每张牌面上都刻有不同方式排列的点子,点子数目不一样,牌的名称也不一样。如,两个点子的叫“素尤”,三个点子的叫“羔灯”,四个点 子的叫“板凳”或“袜子”,五个点子的叫“塔布”,六个点子的叫“大羔灯”,七个点子的叫“道劳浩日”,八个点子的叫“齐巴青”,九个点子的叫“衣素”, 十个点子的叫“巴尔金”,十二个点子的叫“大六”。
2005年12月,阿左旗文体局举办了阿拉善左旗民间棋牌文化培训班。除此之外,阿拉善民间棋牌类游戏还有很多,比如“好绕”(卡子)等。
十六、仓央嘉措
六世达赖仓央嘉错,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1697年,仓央嘉措十五岁时,被选立为达赖喇嘛,迎请至布达拉宫,在著名学者桑杰嘉错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二十五岁时,在以第思·桑结嘉措和拉藏汗为代表 的上层政治势力的争斗中成为拉藏方绊倒第思的筹码,被诬为非达赖喇嘛真身,送往北京。在送往北京途中,猝死与出走就有了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逝世于青海湖滨,另一种是出走。途中猝死与出走,出现了不同说法,给后人留下了研究探索的课题,成为历史悬案。
   

关 于仓央嘉措未死于赴京途中的说法,以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仓洋嘉措秘史》最为详尽。《秘史》中讲:仓央嘉措被钦使解至青海的堆如错纳时,皇帝圣旨到,斥 钦使办事不周说:“尔等将大师迎至内地,安置何处?如何供养?”,因之钦使惧罪,乃暗放仓央嘉措子身过去。之后,先后巡游于青海、蒙古等地。1717年,游历北京,半年后返回内蒙古阿拉善旗,以此为驻地而活动于蒙古、青海一带。1746年圆寂于阿拉善左旗承庆寺,终年六十四岁。
当 代一些汉、蒙、藏族著名大学者和佛教界人士大部分认为在阿拉善弘扬佛法,最后在那里圆寂的、被当地人尊为“上师葛根”的,就是真正的六世达赖喇嘛。阿拉善 是六世达赖喇嘛建寺弘法的地方,也是完整供奉他的肉身法体的地方。因此在当地有关传说、历史记载、故事、遗物等流传下来的很多,可在说明他后半生的历史经 历。
仓央嘉措是阿拉善宗教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留下的诗歌出版《仓央嘉措诗歌》一书。
 
蓝天舞动心灵的白云,草原展开吉祥的哈达,千里大漠歌舞升平,文化建旗热情似火。璀灿的阿拉善民族文化穿越苍茫的岁月,正在走向新的辉煌。
                  
(执笔:额·宝勒德、马英)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热词搜索:阿拉善左旗 特色 文化

上一篇:苍天般的阿拉善欢迎您
下一篇: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潜力 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