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泾川:佛祖舍利共养之地
2013-08-26 11:36:28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中国以地宫棺椁瘗埋佛祖舍利制度的开始:世界之宝甘肃泾川〔泾州〕大云寺佛祖舍利及棺椁发现记1403年前的公元604年 10月,隋文帝分舍利于泾州,在大兴国寺入函; 1317年前的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诏令泾州建...
     中国以地宫棺椁瘗埋佛祖舍利制度的开始:世界之宝甘肃泾川〔泾州〕大云寺佛祖舍利及棺椁发现记

    1403年前的公元604年 10月,隋文帝分舍利于泾州,在大兴国寺入函; 1317年前的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诏令泾州建大云寺,发现隋文帝分的舍利,遂置金银棺供养;43年前的公元1964年10月,泾川水泉寺大队社员偶然发现金银棺与舍利。

    佛教圣地的标志被发现

    1964年10月某日,正逢秋收秋播的时节,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组织社员在泾河川里集体劳动。社员乔世荣在铲草堆时,铲出了一个洞口,并发现里面有东西,就报告给生产队长乔万春。乔万春立即派人到泾河对面的县文化馆(博物馆)报告。张怀玉馆长得到信息后,马上向县上有关部门汇报,并派文物专干张映文、章岚等人亲临现场进行详细勘查。农民说,这地方旧名叫官背后,东面是古泾州城州署和隍庙遗址,西南部叫营里,东南部叫仓里。这里自古是一个杂草乱石堆起的墓堆(塔基),耕地时很不方便,所以年年叫人把面积很大的墓堆往一起铲,墓堆逐年变高变小。今年和往年一样铲土,铲土时却铲出了洞口,他们把头伸进去好久才看清里面景物,洞口有石门,洞内石砖铺地,中间放一个斗大的石盒(石函),重约40公斤左右,洞壁有少量的图画。洞内冷如冰窖,乔碎成个子太大,乔世荣爬了进去,石盒子冰冷彻骨,抱上直不起腰,乔碎成说:"你把石盒子抱紧,我把你拉出来。"乔碎成运足气力,抓住乔世荣的双脚,连人带盒子一同拉出了地宫。

    乔碎成说,实际上地宫离地面不足1米,多少年了,"东方红"拖拉机耕地,每次耕到墓堆跟前,总有犁铧刮出刺耳的声音,但谁也没在意,这次才知道是刮得地宫口的石板发出的声音。 乔世荣、乔碎成等(把石盒抬出地面,石函铭文上写道:这是释迦牟尼逝世后的骨灰舍利,钥匙放在铜棺下面。工作人员按说明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启开,首先揭开油青石制作的石函,再取出铜棺,铜棺用银锁子锁着,在铜棺下取出钥匙,开启银锁,打开铜棺,又取出银椁,在银椁中又取出金棺,棺内放有7枚金钗,还有药葫芦形舍利瓶,里面装有灰色骨舍利 。张怀玉等人在次日还到现场用筛子把挖出的土细筛一遍,使出土宝物不缺。挖开的地宫让闻讯赶来的川里、原上人参观了几天后埋了。宝物放在县文化馆后院东面的文物室里,县城和乡里人参观了近半月时间,天擦黑还不能关门。乡里人直呼看金棺材去,能到县上的人都看到了,到不了县上的人都听到了。

    人们没在意,有关金银棺的事都是在10月发生的,一是在隋代, 二是在唐代,三是在现代。这次发现,是佛教圣地的标志重见天日的重大发现。

    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省上闻讯泾川出土了金银棺,一位干部专门来泾川检查,一看吓了一跳,这是世所罕见的佛祖舍利和金银棺。不久省上来文通知上调省上保护,县上便派公安人员护送宝物,乘坐长途班车送省博物馆。张怀玉是送宝人之一,他说,当时走兰州得两天,晚上在定西要住一夜,第二天才到兰州。有些宝物当时未送,张怀玉等人第二次又上省城送宝。郭沫若知道这一重大发现后说:"舍利石函,贵在石函。"于是石函也送到了省上,这是第三次送宝。

    1965年9月,张怀玉到省上开文化工作会,有关人员向他介绍了舍利石函整修后的情况,他专程到省博物馆,经领导批准,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到了珍宝馆,一位刘姓专家从保险柜中取出了舍利石函,专家向他解说说舍利石函是释迦牟尼圆寂后人们把他的骨灰装在舍利瓶内,埋在临国各地作为纪念。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也有发现,但都不完整,有的被挖坏了,全国只有泾川发现的最完整,所以十分珍贵,很有价值。 张怀玉说:"我这次看到的金棺材,和刚出土时大不一样,金棺材上的7颗(缺1颗)红宝石闪闪发光,棺体金光灿烂,神葫芦似的舍利瓶光亮透明,里面的灰色舍利清晰可见;银棺材光芒耀眼,上面的花纹十分清楚。铜棺材也发出了原有的亮光。真是个珍宝啊"!
后来,县文化馆将馆里两辆旧架子车,奖给了贾家庄生产队,算是对保护文物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奖励。 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县文化馆最大的学问家张映文写了出土报告:地宫有门,门拱是石质半圆形的,正面线刻祥云围绕宝器,两飞天临空翱翔。门拱由两根四棱形石柱支撑在石门坎上。柱的正面和内侧面线刻护法神。地宫内存放有一具半米见方的石函,函盖是复斗形,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颗"16字。函身四周均刻有铭文。函内盛有4寸见方的铜匣,样子很像石函,匣上有锁,钥匙由一条细金练系在匣上,尚可开启。铜匣内是一具长方体银椁,比匣略小,盖为瓦形,周围还有一周低矮的小栏杆,椁身两侧各有一对并列的小环。匣、椁的表面都是细工雕刻的素文缠身忍冬花,银椁内才是金棺。金棺的样子与银椁相同,比椁稍小,周身是金页贴成的莲花图案,花中镶有各色宝石,正中与侧面均嵌有较大的白色珍珠。金棺内盛一很小的球形细颈琉璃瓶,内含豆大的白色晶体14粒,即"舍利子"。 当时对泾川出土的佛祖舍利不报导,是非常时代的非常之举。于是,泾川出土的这一震惊世界的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就这样不为世人所知,而默默无闻。张怀玉馆长 作为当事人,每当人们说起陕西法门寺佛舍利出土能轰动世界的事儿时,他只能一次次暗自叹息。所幸《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将泾川金银棺作为1964年全国考古方面的一件大事记载,精印了彩色塔基版面。《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一书的《甘肃文物五十年大事记》称泾川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郭沫若与世界之宝相遇并亲自鉴定,是泾川金银棺的千年之缘

    "鲁郭茅,巴老曹"之一的现代文坛泰斗、考古学顶级大师郭沫若,因其学识和杰出贡献,成为一面"高山仰止"的旗帜。他的考古学发言,往往是代表古代历史与今人对话。他把考古界不能解开的历史疑团,都能一言九鼎地辩清道明。泾川金银棺的出土,备受郭老的关注,时至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郭老有机会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参观,世界之宝与考古学伟人在甘肃省博物馆见面了,郭老激情难抑,评价至高。他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这批自隋至唐在泾川入土、完好无损存至现代的佛教圣物、文物极品遇到了中国历史上顶级的鉴定家,实乃千年之缘。虽然大云寺佛舍利出土的消息未发出,世界不知,为千年之憾,但世界级伟人在一个非常时代相遇世界之宝,却是历史安排的机缘,其文化意义无法形容。陕西法门寺等地出土的佛教圣品,却未能与郭老相识。此后,郭沫若指示调泾川金银棺到中央,代表中国珍贵文物长期出国展出,其在国外的礼遇盛况我们可以想象。郭老这一次在兰州同时鉴定了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铜奔马,"马超龙雀"从此走出甘肃,名扬天下。

    泾川不只出土了这一个舍利塔基 ,泾川在一座古城出土了两个塔基 ,两批佛舍利,可谓"世界之最"

    无独有偶,大云寺舍利塔基发现5年后的1969年冬,离大云寺半华里的宝宁寺舍利塔基又在水泉寺村发现,"水泉寺又挖出了金棺材",这是当时传播于泾川全县、连乡下人也知道的新闻。当时正值"文革"高潮期,此物有"四旧"之嫌,不能对其作正面宣传,又悄没声息地进了博物馆。这是北周比丘慧明舍利石函,铭文纪年为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比大云寺塔基早123年,比隋文帝分舍利早34年。天和二年,正是发祥于关陇的北周太祖宇文泰之子宇文邕做北周武皇帝时,隋文帝之父在北周为隋国公,隋文帝后袭此爵,女儿为北周皇帝宇文〔 上'斌'下'贝'〕皇后,身为皇上外祖父的杨坚立宇文阐为帝,自己出任丞相,总揽朝政。其石函有精美的浮雕"双狮供宝"及铭文,有两具铜棺椁、舍利瓶、舍利。

    隋代石函、唐代金棺 :中国最早的金棺,中华第一佛宝地宫,比法门寺舍利容器早约180年的金银棺供养的佛祖舍利 与泾川之缘,是隋文帝武则天两朝皇帝钦定敕赐的 ;大云寺开创了用地宫、金棺瘗埋舍利的先河隋仁寿元年、二年、四年,隋文帝杨坚三次下诏令在全国各州起塔供养舍利,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乃京畿之地,其地位似今日的沪、津、渝,1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在皇天后土之下。泾川大兴国寺很有名气,其碑、其记在《四库全书》等多种典籍中均有收录。 史学界认为,中国所有帝王中,以分舍利、建塔立寺、写经造像、延僧讲习,无过于隋文帝者。其分舍利建塔之举,更为特殊。隋文帝直接选择了印度的护法之王--佛教大力歌颂的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是以阿育王的气魄来"弘法护教"的。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阿育王所建84000塔,是在一日同时修起的,隋文帝仁寿元年的起塔,也是"限10月15日午时,同时下石函"。 时间过去89年,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这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10月,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又一次受到皇帝特别是这位女皇帝的青睐,大云寺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这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了当时中国制作袖珍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大师,凝炼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智慧,镂金雕银,选择了当时最珍贵的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并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以阴文隶书书法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造就了泾州大云寺的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人们常问,泾州大云寺舍利是否佛祖舍利,回答是肯定的,是佛祖舍利,甘肃省博物馆已出具了权威证明。而大云寺地宫,还创下了"中华第一"的纪录。考古专家祝中熹在《精雕盛饰舍利棺》一文中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盘于古印度拘尸那迦城郊的两棵娑罗树之间,火化后的遗骨被当时印度境内8个国王分别造塔供奉。"后来"有十九座塔布落在华夏大地,这便是时至今日我国许多佛教名刹尚保存着的舍利子的来源。""按佛教本来的传统,舍利子应装在罂坛内,置于舍利塔的主室中。" 这种做法 "在中国逐渐演变为以棺椁作容器埋于塔基下之地宫,这显然是接受了华夏丧葬习俗的影响。1964年甘肃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发现了重建于武周延载元年(94年)的大云寺故址,其 地宫中即出土一套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玻璃瓶组成的五层套装舍利容器,时代比著名的陕西法门寺地宫八层套装舍利容器要早约180年,说明武则天时地宫舍利棺瘗埋方式已成制度"。
后来,县文化馆将馆里两辆旧架子车,奖给了贾家庄生产队,算是对保护文物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奖励。 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县文化馆最大的学问家张映文写了出土报告:地宫有门,门拱是石质半圆形的,正面线刻祥云围绕宝器,两飞天临空翱翔。门拱由两根四棱形石柱支撑在石门坎上。柱的正面和内侧面线刻护法神。地宫内存放有一具半米见方的石函,函盖是复斗形,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颗"16字。函身四周均刻有铭文。函内盛有4寸见方的铜匣,样子很像石函,匣上有锁,钥匙由一条细金练系在匣上,尚可开启。铜匣内是一具长方体银椁,比匣略小,盖为瓦形,周围还有一周低矮的小栏杆,椁身两侧各有一对并列的小环。匣、椁的表面都是细工雕刻的素文缠身忍冬花,银椁内才是金棺。金棺的样子与银椁相同,比椁稍小,周身是金页贴成的莲花图案,花中镶有各色宝石,正中与侧面均嵌有较大的白色珍珠。金棺内盛一很小的球形细颈琉璃瓶,内含豆大的白色晶体14粒,即"舍利子"。 当时对泾川出土的佛祖舍利不报导,是非常时代的非常之举。于是,泾川出土的这一震惊世界的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就这样不为世人所知,而默默无闻。张怀玉馆长 作为当事人,每当人们说起陕西法门寺佛舍利出土能轰动世界的事儿时,他只能一次次暗自叹息。所幸《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将泾川金银棺作为1964年全国考古方面的一件大事记载,精印了彩色塔基版面。《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一书的《甘肃文物五十年大事记》称泾川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热词搜索:泾川 佛祖 舍利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泾川小吃与传统文化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