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走进石嘴山
2013-08-26 10:33:29   来源:   评论:0 点击:

石嘴山精神  石嘴山精神是石嘴山市各族人民在40多年的奋斗历史中,形成的五湖四海、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开创新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激扬文化、激流勇进为主要特征的优良传统。石嘴山精神的提出,目的就是...


 
石嘴山精神
  “石嘴山精神”是石嘴山市各族人民在40多年的奋斗历史中,形成的“五湖四海、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开创新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激扬文化、激流勇进”为主要特征的优良传统。“石嘴山精神”的提出,目的就是增强我市人民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培养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建设现代化的石嘴山而努力奋斗。
 
基本情况

  石嘴山市是一颗镶嵌在黄河之滨的塞上名珠。 是宁夏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城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北端, 东临内蒙古鄂尔多斯台地, 西屏贺兰山,南与银川市接壤,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毗邻,土地总面积 5310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 529 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 46 平方公里。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 “ 出银川北行 300 余里,黄河岸边有一巨石,凸出如嘴 ” ,石嘴山由此得名。 石嘴山市成立于 1960 年,现辖大武口、惠农两个城市区和平罗县。有汉、回、蒙、藏等 26 个民族,全市总人口 73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41.95 万人,回族人口 14.41 万人。

  石嘴山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风貌。 石嘴山位居宁蒙陕三省交汇处,是贯通西北与华北的要塞,这里山河相依,地形险要,是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带的经济走廊。市境东西宽 88.8 公里,南北长 119.5 公里,位于东经 105°58′ ~ 106°39′ ,北纬 38°21′ ~ 39°25′ 之间。海拔 1090 米 ~ 3475.9 米 ,是引黄灌区与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重要分界。按地形地貌可分为贺兰山山地、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冲积平原、黄河冲积平原和鄂尔多斯台地四种类型。气候特征鲜明,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夏热而短促,春暖而多风,秋凉而短早,冬寒而漫长。年平均气温 5.8℃ ~ 9.4℃ 。极端最低气温 -30.3℃ ,极端最高气温 39.1℃ 。绝对无霜期 125 ~ 165 天。年日照总时数 3060 小时~ 3217.4 小时,仅次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值 6027 兆焦耳 / 平方米~ 6203 兆焦耳 / 平方米。年平均降水量 170 毫米~ 447.9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 1799 ~ 2500 毫米,是降水量的 6 ~ 10 倍,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年多北风和偏南风,年平均风速 2.0 米 / 秒~ 3.0 米 / 秒。贯通南北、东进西下的独特区位优势,使石嘴山市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咽喉要地。依山傍水、屏岳而居的独特自然风貌,又使石嘴山成为中国北方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石嘴山市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 4 万年 ~ 1.5 万年前,这里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秦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蒙恬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始设行政建置,于境内黄河东侧设立军事重镇浑怀障,属北地郡。两汉至三国时属北地郡(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汉元狩二年(前 12 年),将军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退匈奴,迁移民,筑廉县(在今平罗县),始为境内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 其后,北魏(历城)、北周(历城郡)、隋(广闰县)、唐(灵州)、五代(灵州节度使,亦称朔方节度使、灵盐节度使)、宋(定远镇)、西夏(定州)、元(定州)先后在此移民屯兵,设州置县,以固边防。明王朝筑有旧北长城、河东长堤、西长城、北长城等,明嘉靖三十年( 1551 年)设置平虏城(即今平罗县),后改为“平虏守御千户所”。 清朝,市境属甘肃省宁夏府,将 “ 平虏 ” 改称 “ 平罗 ” 所。中华民国初市境属甘肃省宁夏道(先后改为朔方道、宁夏道、宁夏行政区)。民国三十四年( 1945 年)设 “ 宁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 ,辖平罗、惠农、陶乐、磴口四县。 1949 年 9 月 25 日 ,市全境解放。 1955 年国家把石嘴山定为 “ 一五 ” 期间全国十个新建矿区之一。 1960 年 1 月 7 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石嘴山市。 1972 年 2 月 23 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银北地区,辖平罗、陶乐、贺兰三县及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三个辖区。 1975 年 11 月 23 日 ,国务院决定撤销银北地区,石嘴山市恢复由自治区直辖,市级机关由石嘴山区迁至大武口区。 1987 年 1 月,撤销市郊区,恢复惠农县,市辖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和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 2002 年 10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石炭井区,将其划归大武口区管辖,将宁夏隆德县的隆湖吊庄及平罗县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三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 2004 年 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设立惠农区;撤销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部分地域划归平罗县管辖。

  石嘴山市是久负盛名的物产丰饶之地。 处于银川平原北部,得黄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胡麻、蔬菜和枸杞子、二毛皮、甘草等特产。现有耕地 7. 03 万 公顷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 4.05 亩,居宁夏灌区首位。草场面积 8.81 万公顷,可开发利用土地 12.77 万公顷,人均 3.94 亩,农业开发潜力极大,已形成以羊、菜两大主导产业和枸杞、奶牛、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经济体系。 2004 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 14.8 亿元,同比增长 2.1%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 37.1 万吨,增长 15.2% 。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不断发展,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中德合作、中日合作项目、平原绿化项目和 “ 绿色中国 ” 等项目的先后实施,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共有林地面积 36200 公顷 ,境内森林覆盖率达 8.6% , 城市建成区林木绿化率达 19.1% ,人均公共绿地 9 平方米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四合木及甘草、银柴胡、锁阳等特色植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斑嘴鹈鹕、黑鹳和二类保护动物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蓝马鸡、马鹿、盘羊等。市域内 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辉绿岩、白砂岩、白云母、粘土、金、铜、铝、铁等十多种矿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属矿藏蕴藏量大。煤炭储量为 25 亿吨,有全国 12 个煤种中的 11 种;被誉为 “ 太西乌金 ” 的太西煤储量达 6.55 亿吨,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 “ 三低、六高 ” (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硅石储量 5 亿吨,是硅系产品和玻璃工业的优质原料。粘土储量 1300 万吨,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

  石嘴山市是一座历史悠远的文化旅游名城。 风景名胜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九曲黄河穿境而过,万仞贺兰山擦边而行。东望,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之雄浑招人青睐;西看, “ 贺兰山下果园城,塞上江南旧有名 ” 名不虚传;南有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沙湖,北有植物 “ 大熊猫 ” 之称的四合木保护旅游区和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中有碧野婆娑的万顷良田。民族风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来已久;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古生物化石、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钟鼓楼、田州塔等文物古迹熠熠生辉;大武口森林公园、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园、惠农万亩枸杞园、万亩红柳园,平罗万亩生态林等争奇夺秀,后来居上。贺兰山岩画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西夏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大漠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和移民文化特征。著名的贺兰山岩画已发现 2000 余幅,题材多为动物、人形。市境现存明代古长城遗迹 4 处,其中旧北长城错断现象成为国内外地质、地震学者的考察热点。北武当山寿佛寺始建于明代,以佛教为主,佛道两教合一,藏传佛教在此有一定影响。平罗玉皇阁是宁夏著名的道教寺院,始建于清朝。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和学者到此观光、考察,石嘴山市正在发展成为新兴的文化旅游城市。

  石嘴山市是名扬天下的塞上湖城。 市境内水资源总量 10. 8 亿立方米 ,湖泊湿地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沙湖、星海湖、明水湖、高庙湖、西大湖等,其中尤以沙湖、星海湖两大湖泊著名。 沙湖旅游区——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境内,距市政府所在地大武口区 18 公里 ,是国家 AAAA 级景区,全国 35 个王牌景点之一。 沙湖旅游区占地面积 50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10 平方公里,沙漠 20 平方公里。湖泊、沙丘、远山、芦苇、飞鸟、游鱼六大要素有机结 合,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万亩湖泊,碧波粼粼,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千亩苇丛簇簇翠绿,万亩荷光碧绿衬红,鱼翔浅底,鹤冲九霄,湖中小岛百鸟集合,胜似江南水乡。 3 万亩浩瀚大漠,依水而生,金黄耀眼,尽见北国大漠雄浑之壮观,苍劲之风情。真可谓集南北景观于一身,被世人誉为中国乃至世界奇中有特,特中有奇,美不胜收的景观。 星海湖——又名“北沙湖”,是城中之湖,规划面积 40 平方公里,是从 2003 年开始在原已萎缩的天然湖泊湿地的基础上,经抢救性恢复和综合整治而成,已形成常年净水面 15.4 平方公里,成为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石嘴山精神的集中体现。 2004 年,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有感于兰州军区和石嘴山市的军民共建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加快发展的宏大气魄,挥毫题写了“龙腾星海”的题词。在“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北部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湿地,且水系贯通、山水相映,集江南的钟灵毓秀与大漠的粗犷豪放于一体,风光旖旎,十分罕见。

  石嘴山市是奋发崛起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 已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形成了电力、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新材料、重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炭材、特色冶金、 “ 清真 ” 品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新型支柱产业和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有 30 多家大中型企业在市内落户。原煤、焦炭、煤矿机械、金属镁在自治区占较大比重,是亚洲最大的炭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冶金基地和煤矿机械制造基地之一;石灰氮、双氰胺产量和质量居亚洲首位,已经投产的一期 12 万吨 PVC 、二期将达到 35 万吨的西部氯碱公司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电石法 PVC 生产基地。届时,我市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生产基地之一。有色金属研究和生产居世界领先水平,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钽粉、钽丝生产能力和产量居世界前三位;脱水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菜生产基地之一。市内知名企业有恒力集团、英力特化工、东方钽业三家上市公司,西部聚氯乙烯、大荣化工、西北奔牛等大中型集团,及埃肯炭素、力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电力优势突出,现有大武口发电厂、石嘴山发电厂、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3 家国有电力企业和一些地方电力企业,总装机容量 205 万千瓦,占自治区的 3/5 ,为宁夏最大的电力生产基地,预计 2008 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 400 万千瓦以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两年,工业强市战略的大力实施,拉动全市经济发展跃入快车道。 2004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两年前的 1.32 倍、 1.62 倍,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89.81 亿元,同比增长 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8.12 亿元,增长 1.6 %;第二产业增加值 56.77 亿元,增长 18.4 %(其中工业增加值 49.6 亿元,增长 23.3% );第三产业增加值 24.92 亿元,增长 9.2% 。

  石嘴山市是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文明城市。 交通便捷,距银川河东机场 100 公里 ,包兰铁路、石(嘴山)中(宁)高速公路、 109 国道和 110 国道纵贯南北,全市通车里程达 1200 公里 。陶乐黄河大桥、石嘴山黄河大桥成为沟通宁、蒙的跨区交通要塞。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广为应用。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水、电、气、热供应充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 275 所,其中:宁夏理工学院等大中专院校 6 所,中小学 240 所,其它各类学校 29 所,全市在校学生总数达 126379 人。全市共有各类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 36 个,公共图书馆 3 座,藏书 30 万册。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 81 个,病床 2789 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3249 人。城乡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2004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6954 元,同比增长 14.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454 元,增长 13.8%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日本滨田、泰国大成府、河南焦作、河北唐山、湖南株州等国内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2004 年,全市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 24.87 亿元,同比增长 14.5% ;对外贸易出口 2.13 亿美元,增长 39.84% 。招商引资总额达 62.1 亿元,实际到位 31.1 亿元 , 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最具吸引力的开放城市之一。

  石嘴山市是一座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的魅力之城。 新世纪、新机遇,石嘴山这座老工业基地正在振兴崛起、展翅高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一个目标”、“两个翻番”、“三个重点”、“四个进程”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和加快实现 “一个目标”, 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力争到 2015 年,提前 5 年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翻番” 即到 2007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在 2000 年的基础上,提前 3 年实现翻一番,达到 110 亿元,财政收入达到 7 亿元,人均GDP达到 1800 美元;到 2015 年,力争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在 2000 年的基础上提前 5 年实现翻两番,达到 220 亿元,财政收入达到 15 亿元,人均GDP达到 3000 美元以上。 “三个重点” 即突出“工业强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 “四个进程” 即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石嘴山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 重要举措 :即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产业对接工程、蓝天碧水工程、民心工程”三大战略,突出工业强市,立足开放兴市,加快生态立市,强化合力建市,推进依法治市,把石嘴山的发展融入到更大范围之内和更为长远的规划之中,使石嘴山的发展更加符合“五个统筹”要求,全面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石嘴山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 城市定位和战略构想 :创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明确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七优先一限制” 产业发展政策导向,进一步丰富了“产业对接、蓝天碧水、民心”三大工程的内涵,使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石嘴山市得到充分的体现。新世纪之初石嘴山市发展思路的三次重大延伸、创新和突破,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崛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旅游资源 石嘴山市风景名胜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九曲黄河穿境而过,万仞贺兰擦边而行。东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雄浑招人青睐;西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名不虚传;南有集大漠雄浑与江南锦秀为一色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沙湖,北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保护旅游区和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中有碧野婆娑的万顷良田。民族风情文化等八大文化由来已久;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址、古生物化石、北武当庙、平罗玉皇阁、钟鼓楼、田州塔等文物古迹熠熠生辉;大武口森林公园、大武口星海湖(北沙湖)水上公园、惠农万亩枸杞园、万亩红柳园,平罗万亩生态林等争奇夺秀,后来居上。追今访古,怡养性情,石嘴山的旅游景观景点令人留连忘返。

  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对石嘴山市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关怀和支持。 1991 年 6 月 18 日 ,江泽民同志视察我市,并为沙湖题名。 1992 年 12 月 23 日 ,乔石同志到我市视察。 1993 年 8 月 26 日 ,李瑞环同志到我市视察。李岚清同志两次视察我市,对我市发展职业教育高度评价,并题词 “ 自力更生为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1995 年 6 月 19 日 ,胡锦涛同志视察我市。 2000 年 3 月 27 日 ,吴邦国同志视察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时,题词鼓励企业 “ 攀登钽铌铍工业新高峰。 ” 2000 年 6 月 16 日 ,江泽民同志在曾庆红 的陪同下,再次视察我市,对我市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对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创业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题词 “ 科技创新,再攀高峰,为国争光。 ” 2001 年 6 月 2 日 ,尉健行同志 到我市视察。 2003 年 4 月 10 日 ,贾庆林同志到我市视察,对我市充分发挥本地的能源、矿产、湿地等丰富资源优势,努力改造自然景观、展现民族风情,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不断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2004 年 3 月 20 日 ,吴官正同志来我市考察,对正在建设的星海湖(北沙湖)给予高度评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巨大关怀和支持,为石嘴山市的可持续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塞上名珠——石嘴山市,正在以她朝气蓬勃的活力和独具特色的魅力,努力打造成为黄河之滨、贺兰山下的工业重镇、活力之都、塞上名城、魅力之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热词搜索:石嘴山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海峡两岸记者参访塞上明珠—宁夏沙湖(组图)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