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中国红色回族之乡——同心
2013-12-03 15:21:06   来源: 宁蒙陕甘信息港   评论:0 点击:

同心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东与甘肃环县相邻,南与固原市接壤,西与海原县相邻,北与中宁、红寺堡接壤。全县总面积4662平方公里,辖7镇4乡2个管委会,170个
    同心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东与甘肃环县相邻,南与固原市接壤,西与海原县相邻,北与中宁、红寺堡接壤。全县总面积4662平方公里,辖7镇4乡2个管委会,17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39.8万,其中,农业人口30.2万人,占75.9%;回族人口34.1万人,占85.7%,是全国建制县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同心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259mm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2325mm以上,干旱缺水是最大的自然特征。县境内沟壑纵横,按照地质地貌和开发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西部扬黄灌区、中部干旱山区、东部旱作塬区”三块区域。中部丘陵、沟壑、山地、沙漠等地貌类型占总面积的65.4%,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比较艰苦,是国务院1983年确定的重点贫困县之一,也是新十年扶贫开发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1个核心贫困县之一。1936年10月,中央红军在这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开创了我国民族自治的先河。同心县是典型的“老、少、贫”地区,县穷民贫是最大的县情。
    同心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汉时即设置县府,命名“三水县”,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建制,至今建县达2200多年。同心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大家庭,秦汉之际有匈奴、鲜卑部族,唐代的吐蕃、吐谷浑、突厥族,宋代的党项族,元代的回族、蒙古族也先后定居预旺城、韦州城、同心城等地,清代满族、汉族等民族也长期在境内居住。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同心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6年彭德怀司令员率“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即第一方面军西征到达同心,在同心豫旺堡(今预旺镇)设立了红军西征总指挥部。广大回汉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坚决拥护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赠“欢迎粮”,捐“抗日款”,成立“回民联合会”、“回民解放会”、“抗日救国会”、“停战抗日促进会”等群众组织。1936年10月,建立了豫旺县苏维埃政府和全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创了我国民族自治的先河,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孕育了埃德加·斯诺震惊世界的名著《西行漫记》,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聚。历史上,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杨尚昆、李富春、徐海东、刘华清、左权、关向应、萧华、萧克等200多位共和国的缔造者都在这块热土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给同心铸就了不竭的精神财富。
    同心县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虽然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但也存在着独特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县耕地总面积212.45万亩,其中水浇地40.05万亩,旱耕地172.4万亩,宜林地270万亩,宜牧地241万亩。
    二是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石灰石、白云岩储量均过亿吨,开采价值大;二毛裘皮年产量在 10万张以上,牛、羊肉味道鲜美,具有发展清真牛羊肉加工业的优越条件。
    三是发展旅游业潜力较大。同心既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经过之地,又是回汉各族人民交往、融汇的地方。始建于明代的同心清真大寺历史悠久,明王陵墓规模宏大,康济寺塔雄伟壮观,古长城绵延数十里,古生物化石种类多样,革命遗址遍布全县,民俗风情独特等等,是宁夏中部亟待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将与近年来新建的红军西征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共同构筑宁夏中部旅游名胜景区
四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109国道、101省道、银平、惠平、盐兴等公路线和福银、京藏、中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宝中电气化铁路贯通全境,电信、移动、联通等现代化通信网络一应俱全。
    同心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和日趋完善的经济发展环境。广大回族群众有着“谋生殷勤,急农重商;勤劳洁净,热情好客;负重拼搏,抢抓机遇”、“爱经商、会经商、善经商”的传统禀赋和“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同心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乃至周边国家,广纳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繁荣了一方经济,为同心城赢得了“旱码头”的美称,尤其是被誉为“软黄金”的羊绒在营销领域独领风骚,从业人员达1.5万人,控制着世界1/3、全国1/2的原绒,全县绒毛企业达到100多家,经销网络遍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同心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羊绒集散地之一。2007年6月,同心县被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同心国际山羊绒集散城”称号。同心圆枣、枸杞等土特产品特色鲜明, “同心圆枣”先后荣获宁夏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洞子沟苦水枸杞”被认定为宁夏著名商标,宁夏易捷庄园生产的有机枸杞,荣获2012年福建泉州海峡两岸食品展销会金奖。
近年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务实苦干、发愤图强、奋起直追,以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和建成我区中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县为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历史机遇,按照“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煤炭及煤化工、羊绒、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枸杞、圆枣、中药材、特色养殖,商贸流通和新型服务业等富民强县“十大产业”, 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打造实力同心、魅力同心、富裕同心、幸福同心、和谐同心,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亿元,增长13%;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亿元,增长39.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1亿元,增长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亿元,增长43.9%;实现工业增加值9.05亿元,增长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增长15%。
2013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9亿元,同比增长23.5%(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6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7亿元,同比增长39.6%);第三产业增加值5.15亿元,同比增长5.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4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728万元,同比增长17.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03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亿元,同比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5元,同比增长9.2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55元,同比增长13.14%。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红色 回族

上一篇:“兰花”遍地情满天
下一篇:吴忠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分享到: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