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陕西省第六批援藏队:雪域高原闪耀“延安精神”
2013-06-17 15:58:40   来源:西藏日报   评论:0 点击:

图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田建文(左三)与噶尔县昆莎乡村民一起收割紫花苜蓿。 记者 李成业 摄这是一片充满魅力的热土,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丰富;这是一片潜力无穷的热土

图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田建文(左三)与噶尔县昆莎乡村民一起收割紫花苜蓿。 记者 李成业 摄
 
这是一片充满魅力的热土,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丰富;这是一片潜力无穷的热土,山脉雪峰间,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随着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即将圆满结束,从古格遗址到玛旁雍错、从岗仁波齐到班公湖畔,一栋栋漂亮而又浸染着当地文化符号的新房民居,连绵成片,珠玉四落;一个个覆盖各行各业的援建项目,业已建成、纷纷竣工——“陕西元素”正成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年来,陕西省第六批40名援藏干部,告别父母妻儿,来到雪域高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默默奉献,用三年时间使发展滞后的藏西阿里快速崛起、实现腾飞。

  三年来,他们有的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疾病,有的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绵绵雪山、巍巍昆仑,千里援建丹心在,万里江山万里情。

  三年来,他们用“延安精神”感动了雪域高原,用务实实干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

  高起点谋划——

  探索科学援藏新思路

  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2010年7月15日,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一踏上阿里,来不及休整,顾不上严重的高原反应,他们便带上方便面、矿泉水,投入到紧张的调查研究工作中。

  入农家、进社区、访企业、走边防……一个月下来,他们走遍了阿里的山山水水,跑遍了阿里的农村牧区。其中工作队领队、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田建文走遍了全地区36个乡(镇)中的21个,行程几万公里。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他们不仅了解了阿里地区的风土人情、区情地情,对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优势劣势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

  纵向看,阿里地区和雪域高原的其它地方一样,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

  横向看,阿里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在全区7个地(市)中均不靠前,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逼人形势,地处狮泉河畔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阿里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如何与全区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有以创新的思维,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才有希望迎头赶上全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步伐。田建文说:“阿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要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实现,不能中规中矩,必须打破常规,大胆地摸着石头过河,采取前所未有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发挥好阿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对症下药。”

  经过无数次智慧与火花的碰撞,一条科学援藏的新思路被“磨”了出来。即“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机制”,“一个促进、二个倾斜、三个重点、四个结合”的援藏路子。

 

  ——创新思路。从单一经济援助向注重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

  ——创新理念。从单一政府援助到注重吸引社会民营方方面面资金参与当地经济建设转变,形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援藏新格局。

  ——创新机制。从干部、资金、项目援藏到注重技术、人才、智力援藏转变。

  ——“一个促进”。充分发挥陕西优势,促进阿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个倾斜”。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坚持向基层倾斜,只有广大基层富裕了,建成全面小康才不是一句空话。

  ——“三个重点”。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注重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四个结合”。把当前与长远、输血与造血、提高“硬件”与“软件”、政府投入主导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注重培植自身造血功能,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一个让阿里实现跨越、后发先至的美好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全方位援助——

  助推阿里快速崛起实现腾飞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让阿里快速崛起,实现腾飞,“一个促进、二个倾斜、三个重点、四个结合”的发展战略似号角、似春风,在狮泉河畔激起层层浪花,抓发展、保稳定、重民生、促团结的大幕徐徐拉开。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阿里要发展,首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内功,培植自身造血功能,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田建文说。

  三年间,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始终坚持援藏力度递增、援藏资金递增、援藏规模递增、援藏效益递增,共投入援藏资金2.23亿元,实施援藏项目48个,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高效农牧业是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对此,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坚持兴农富牧,在噶尔县兴建农牧技术示范推广中心,大力发展饲草种养和蔬菜种植,投入800万元,扩种紫花苜蓿2万亩,改扩建蔬菜大棚10座。仅此一项,就使当地农牧民人均增收近1000元。

  在普兰县做好青稞深加工文章,提高细德白青稞面知名度,引进陕西西凤酒工艺生产加工青稞酒,年产达到50吨。

  从陕西引进600株优质早熟的“红富士”苹果品种,在阿里札达县底雅乡试种,目前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5%。

  紫花苜蓿、蔬菜种植、青稞深加工、“红富士”苹果……我们坚信,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向现代农牧业转变,高效农牧业在阿里高原将来不是梦。

  对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援助力度,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更是不遗余力——

  整合资金2100万元实施了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小康示范村建设,使全村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洋楼,实现了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还配套实施了村委会办公楼、村民活动广场、路灯、篮球场、绿化带等。记者实地踏访,感触颇深:这样的村庄在内地也  并不多见。

  坚持大手笔投入、大规模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整合1.87亿余元在西安兴建了浐灞一中,办学规模达到18个教学班,首批420多名藏族学生已搬进新家;出资4300万元,对阿里48所中小学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添置教学设备;出资597万元,对陕西省第二批援藏工作队援建的阿里第一所幼儿园进行现代化改造,新建教学楼一栋;此外还计划投资2亿元,在狮泉河新建现代化的陕西实验中学,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

 

  坚持全方位布局、宽领域援助,全力发展社会事业。投资2700万元兴建阿里地区120急救中心,大力改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普兰县县委书记黑树林争取资金100万元,修复当地被特大雨雪灾害冲毁的房屋88套;地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王新平争取资金820万元,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孟骐争取资金738万元,用于当地建设。

  一个个民生项目相继竣工,一笔笔民生资金强劲注入,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的民生投入前所未有,惠及了阿里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

  “援藏不仅要政府带动,也需要调动企业、民众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田建文说,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不断扩大援藏工作主体,努力构建一个“政府援藏为主、社会援藏为辅、企业参与开发”的援藏主体格局,使援藏工作形式上趋于多样、内涵上更加丰富。

  三年来,他们共为阿里地区招商引资项目22个,资金7451万元,其中,旅游开发项目1500万元,西藏阿里大酒店项目1010万元,地区郎久地热电站开发项目800万元。投入援藏资金2800万元,打造中尼边境口岸,这一项目引来了国家商务部近11亿元的投资。


此外,他们还采取援藏干部亲自授课和组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水平,先后培训建工技能人员65人,藏式绘画、卡垫编织人员38人,科技种植养殖人员150人,培养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生产队”。

  多渠道维稳——

  构建长治久安长效机制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在西藏,做好维稳工作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采取了一系列维稳举措,和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保持了阿里地区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

  ——深入开展新旧西藏对比和感党恩教育。田建文等援藏干部带头进学校、进农村、进牧区,宣讲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揭露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野蛮残酷,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思想教育。创造性地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反映西藏历史的书;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一位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到寺庙开展一次反分裂主题宣传活动;撰写一篇揭批十四世达赖集团罪行的心得体会。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观念,筑牢维护稳定的思想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群防群治、应急处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舆论引导等机制……一条条维稳的重棒举措,形成了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初步构建了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在创新维护稳定工作举措的同时,还注重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加深与各族干部群众的感情。他们组织开展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交藏友活动,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度象雄节、藏历新年,开展一对一扶贫帮困活动,与基层干部打成一片、与各族群众融为一体。

 

  促进民族团结——

  “延安精神”绽放高原

  阿里是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安民固边的坚强后盾,让“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各族群众间开花、结果,为阿里的长治久安打牢思想基础。

  作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田建文一直是民族团结的带头人:2010年8月14日,连续降雨导致加木河水涌入噶尔县干部住宅区,刚下乡回来的他,顾不上吃饭就与各族干部赶赴抗洪一线进行救灾,由于上游突然溃坝,洪水将他和几名官兵围困在小土丘上,直到夜幕降临,才坐在一台装载机的挖斗中脱险;

  2011年3月,得知被大雪围困的札达县曲松乡有6名病重群众亟待救治,正在行署主持工作的田建文紧急安排救援队,在雪地中绕行上百公里将群众接出,安排到地区进行治疗,并亲自前往迎接,为群众抬担架;

  2011年6月,他组织全体援藏干部,为阿里孔繁森小学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总计11万元,其中个人捐款就达18000元;2012年,他又安排资金,为行署住宅区装暖气、打水井,改善了各族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为落实维稳工作,2012年藏历新年前夕田建文提前结束休假返回阿里,随即前往维稳重点普兰县,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中尼、中印边境山口,打着吊瓶与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同巡逻长达40天,其间多次晕倒在路途上。

  在田建文的带动下,其他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也积极做民族团结的表率,涌现出了不少感人事迹。

  普兰县委书记黑树林患有痛风、糖尿病、胆结石等多种疾病,病发时下不了床、沾不了地,依然拄着拐杖坚持开展工作,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拐杖书记”。2011年2月底,他还亲自率领救援队,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和8级大风,摸黑救出了被大雪围困的普兰县霍尔乡数十位群众。他为普兰的发展殚精竭虑,却在岳父过世、父母住院、哥哥病重、妻子动手术时,顾不上回家探望;

  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孝武坚持以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推进地区组织工作特别是基层党建工作,他组织撰写的创先争优活动经验材料《高原上的旗帜——西藏阿里地区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纪实》受到了中组部原部长李源潮同志的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


地区行署副秘书长王云锋积劳成疾,患上高原型痛风,多次出现早搏、幻觉和严重的高原疾病并发症,依然坚持工作;

  噶尔县副县长李伟在特大洪涝灾害中坚守大堤靠前指挥,连续奋战一昼夜,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下乡察看灾情;

  普兰县委常委、副县长卢志华忙于工作,在母亲摔伤导致粉碎性骨折住院、三伯父病逝时,也没能回家探望;

  地区交通局副局长刘伟足迹踏遍了阿里地区全部7个县,每年行程近20000公里、完成项目20余个;

噶尔县疾控中心干部段勇波长期在

相关热词搜索:陕西省 第六 援藏 延安精神

上一篇:延安市科技局借力高校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下一篇:市委市政府向各界人士通报上半年经济运行和防汛抢险救灾情况

分享到: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