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贺兰山
2013-08-27 14:33:15   来源:中国网   评论:0 点击: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山脉东坡的中段和北段,地跨银川市、石嘴山市二市六县(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19′~39°22′,东经105°49′~106°41′,面积1935 36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山脉东坡的中段和北段,地跨银川市、石嘴山市二市六县(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19′~39°22′,东经105°49′~106°41′,面积1935.36平方公里,占宁夏国土的3.74%,是宁夏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著名山地之一,纵峙于银川平原与阿拉善高原之间,地跨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交接处,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它以其迤俪高大的山体和绵延阴翳的森林,有效地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和冬冷夏湿气流的南来北往,并明显地减弱了山地水土流失与洪水暴发,既涵养水源,又调节气候,是银川平原的天然生态屏障,对确保银川平原生态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保护好贺兰山这一天然生态屏障,将不断地改善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确保贺兰山生态屏障的安全,将为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银川平原中、北部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地质地貌

    贺兰山为地垒式山地。山地东西麓均有巨大的山前隐状断裂。其地质基础是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复式或单式褶皱及压性断裂带构成的经向构造体系,与南部的牛首山褶断带、清水河—六盘山褶断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等构成“祁吕贺”山字形的脊部,构造形迹是一系列背向斜的断层,由于新华夏系的干扰,其表现比较破碎。

    贺兰山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化石也比较丰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纪地层大都完备,仅缺失晚粤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积。前寒武纪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与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见于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处。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则以石炭与二迭系地层同等发育为特点,见于石炭井、苏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页岩、砂岩等为主,并含有煤层。中生界三迭系地层广泛分布,侏罗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砾岩、页岩为主,为组成山体的主要地层;后者主要见于汝箕沟、古拉本等地,以各种砂岩为主,为本山区主要产煤地层之一。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都不发育。在山前地带和山间低地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积洪积、风积物和山麓堆积物等。

    贺兰山在地貌形态上呈东仰西倾,形成东坡有众多古老岩层出露的断崖,岩石壁立,远比西坡陡峭险峻。由于内外营力作用的差,使贺兰山北、中段在地貌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北段东坡山体最宽处21公里,海拔不超过2000m,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边际有少量沉积岩,物理风化强烈,形成球状风化地貌,北部接近乌兰布和沙漠。

    中段是贺兰山主体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锅洲即在此段中部偏南处。这里山体庞大,地势陡峻,峰峦起伏,峭岩危耸,沟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对较平缓的山坡,出现小型山沟洼地或山间台地,山坡风化物较厚,甚至出现小型山间积水洼地。中段东坡南狭北宽,最宽处21公里,以苏峪口为界,向南宽度不足14公里,山势较为和缓;向北则山体较宽,一般大于14公里,到汝箕沟一带可达20余公里。这是古生界末期以后中生代的地层发育,有优质煤炭资源。

    贺兰山东坡沟道极为发育,多数自西向东延伸,呈梳篦状分布,自三关口至苦水沟之间有沟道21条,概属黄河水系的外流区,其中最大者为大武口沟,集水面积为574平方公里。沟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较深,呈“V”字形,沟道下部则较为宽阔,砾石遍布谷底。

气候

    贺兰山深居内陆,屹立于广阔的干旱草原和荒漠区中,东南温湿的海洋性气流至此已是强驽之末,极少能成云致雨。但西北来的干冷气流却活动频繁,因此贺兰山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强烈,日照强,无霜期短,因其海拔高,而又具有山地气候的特点。

    贺兰山南北段基带的年平均温度差别不大,但从基带向高山则表现出明显的递减,由下部的8.5℃降至2900米的-0.8℃,平均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2℃。气温的年、日变化也比较大,山麓平均年较差32℃左右,日较差9℃左右;高山地带的年较差为26℃左右,日较差8℃左右。

    贺兰山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历年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海拔2900米处为38.2天,积温478℃;海拔1112米的银川平均气温稳定≥10℃的天数为172天,积温为3298.1℃,平均无霜期122-170天。贺兰山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平均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13.2毫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山体上部丰雨年其降水量可达600mm,欠雨年则不足200mm。降水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份,但随海拔升高年内降水分布趋于均匀,如山地中段海拔2000m以上林区,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70%,2000米以下到山麓地带则占70-75%。历年2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平均蒸发量为900-1000mm,浅山及洪积扇为1000-1200mm,北段的低山区为1200-1400mm。由于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气很干燥,从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东部坡麓,干燥度由2.0增加到8.0。

    贺兰山东坡多风且风速较大,山体上部尤为显著。主风向在山体上部为偏西风,中下部为偏北风.随海拔升高,大风日数增多,由平均54天增到158天,一般刮7-8级以上大风的日数每年有24天左右。贺兰山高山气象站曾记录到风速>40米/秒的大风。

水文

    贺兰山东坡水的径流量为7120万立方米,年径流系数为0.12-0.15,径流深度的平均值仅22.4mm,有限的地表水资源在区内的分配也不均匀,7120万立方米的地表径流中常流水占40.5%,为2550万立方米,其平均径流深度10.8mm。在乱石堆积、植被郁闭的沟谷中常流水处于地表以下0.5-1.0m,呈潜流状态,往往在地形突然变化时出露地表。中段上游地区,山地高寒,降水多而蒸发相对低,又有基岩裂隙水补给,常流水丰富,形成大小不等的许多跌水、小瀑布奔流下泻。植被稀疏的汝箕沟,大武口沟一带,地表径流深度大于中段,但常流水的径流深度却小于中段,仅为中段的0.69和0.38。

    贺兰山暴雨通常发生在7-8月,暴雨期常常出现洪水,大面积发洪的情况较少,局部地区或沟道发生的较多,一般系峰高量小,历时短,落急剧。贺兰山东麓坡面侵蚀主要来自暴雨冲刷,年平均输沙量为176万吨,其侵蚀模数较大的区段为大武口沟流域一带,年侵蚀模数平均值为1000吨/平方公里以上,中段的苏峪口、插旗口一带则为500吨/平方公里左右。 
    贺兰山东坡大多数沟道,特别在中段,沟道水质很好,PH值7.5左右,矿化度不高,为轻度软水或适度硬水,适宜饮用。北段沟道水质状况复杂,除少量可饮用外,大部分沟道或区段水质差,仅可供林牧业和农田灌溉用。

土壤

    贺兰山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其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规律性更替,所发育的土壤也各不相同。贺兰山东坡自下而上出现以下主要土壤类别:

    粗骨土:粗骨土是以石块为主,土石混合的一种非地带性(隐域性)土壤,分布于低山区中段的陡坡和北段各坡面上。坡度多在30℃以上,局部缓坡坡度也在20℃左右.土壤可溶性盐含量为0.02-0.048%,PH值为8.2-8.6,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以上,少部分不足1%。主要生长着灰榆、锦鸡儿、刺叶柄棘豆和白莲蒿,坡度平缓处有针茅生长。 

    山地灰钙土:灰钙土是荒漠草原气候带的一类地带性土壤。在贺兰山分布于海拔1400-1900m的浅山和山麓地带,汝箕沟以北可达2000m的高度,多见于阴坡、半阴坡,极少出现于阳坡。坡度一般为30-40度,较缓处有15度左右。母岩多为砂岩、片岩和石灰岩,平缓处多为坡积物和洪积物。山地灰钙土层较薄,一般20-40cm,厚者可达50-60cm,侵蚀严重的汝箕沟以北地区厚度仅为10cm左右。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含水量少,有紧实的钙积层。表土含盐量平均值为0.038%,PH值8.1-8.4,有机质含量3%左右,缓坡及接近上部林缘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山地灰钙土分布地带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种特征,干旱少雨,温差大,日照强,只能生长一些耐旱的植物,主要有灰榆、蒙古扁桃、锦鸡儿、刺叶柄棘豆、白莲蒿、灌木亚菊和针茅等,盖度为15-30%。由于坡陡林稀,土壤侵蚀比较严重,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的难度大。 

    山地灰褐土:山地灰褐土为森林土壤,主要分布在中段山地海拔1900-3100m的阴坡与半阴坡,阳坡也有小面积的分布,坡度为30度左右。在地形缓和、林木茂盛、气候湿润的小环境下,分布高度可下延到1900米以下。 

    山地灰褐土包括山地淋溶灰褐土和山地普通灰褐土两个亚类。山地淋溶灰褐土分布在海拔2400-3100m的高度范围,土体较湿润,地层有1-2厘米的苔藓层,表土有机质层厚20cm左右,有机质含量8.3%,pH值7.2,可溶性盐含量0.032%。下部为褐色或棕色土层,有机质含量大于1%,有明显的粘化现象并有一定的钙质沉积,地表植被为青海云杉林。山地普通灰褐土分布于海拔1900-2600m,土体干燥,地面有1cm左右的枯枝落叶层,表土层有机质层厚20cm,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74%。心土层具有粘化现象,并有明显的钙斑沉积。全剖面含盐量为0.023-0.045%,pH值为8-8.4,有石灰反应。地面生长着油松林和油松高山杨混交林。

    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是贺兰山市山灌丛、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分布于海拔3000-3100m以上,即贺兰山主峰一带由于地形较为平缓,温度低,降水量多,土壤的相对湿度大。表土层10-20cm中根系密布盘结而具韧性。有机质层厚度30cm左右,颜色深暗,结构良好。往下便是棕色土层,厚度大于30cm,有一定的盐类淋溶。全剖面可溶性盐含量低,均在0.06%以下,有机质含量7-10%,pH值随土层加深而由表土的7.0-7.5到中下部土层的8.0-8.4,但全剖面无石灰反应。

植被

    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区与荒漠区的分界处,植被类型比较复杂。它有标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属性的草原和荒漠,也有山地植被垂直系列中出现的针叶林和疏林草原,还有各种灌丛、草甸和落叶阔叶林。

    山地草原分为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两个亚类。以长芒草(Stipa bungeana) 、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阿尔泰针茅分别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由60余种植物组成,每个植物群落中出现的种数变化很大,最少的仅有4种,最多的达21种。荒漠草原是由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戈壁针茅(Stipa tianshanica)、中亚细柄茅(Ptilagrostis pelliotii)、灌木亚菊(Ajania fruticulosa)为建群种或共建种。形成更旱生化的草原类型,在山麓地带形成纵贯南北的荒漠草原亚带。该类草原的植物种类比较复杂,每个群落中有植物5-19种,多为10种左右。

    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比典型草原旱生特征更强烈,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带。仅见于石炭井周围,主要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和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组成的小灌木或半灌木荒漠,局部地方有以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或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为建群种的灌木荒漠分布。组成本地区荒漠植被的植物约59种。

    疏林草原分布于贺兰山低山半干旱地带,它由许多草原植物如短花针茅、长芒草、灌木亚菊、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等组成的草被层与稀疏生长的耐旱小乔木灰榆(Ulmusglaucescens)共同组成一种植物群落。它既不同于落叶阔叶林,也不属于草原,是一种具有独特区系组成、结构特点和外貌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2000米间的广阔范围中,介于山地草原带与山地针叶林带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山地疏林草原带。

    低山区干旱和中山区与亚高山温度低,加之水热条件不适,,限制了落叶阔叶林的发育,所以本类植被在山中很单调,面积小,分布零散,且很局限,群落中树种单一,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类型为分布于山地针叶林带中的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多系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或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纯林。

    贺兰山植物群落有11个植被型70个群系。垂直分异明显, 可划分成山前荒漠与荒漠草原带(海拔1 600 m以下)、山麓与低山草原带(1 600~1 900 m)、中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带(1 900~3 100 m)和高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 100 m以上)4个植被垂直带。阴阳坡差异很大, 在低山带, 草原群落多占据阳坡, 而阴坡则被中生灌丛所取代; 在中山带, 阴坡以青海云杉( Picea crassifolia)林为主, 阳坡以灰榆(Ulmus glaucescens)、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和其它中生灌丛为主; 3 000 m以上阴阳坡分异不明显。东、西坡及南、北、中段植物群落分异也很突出, 各自均有一些特殊的群落类型。中段以森林和中生灌丛为主, 南段和北段荒漠化程度较高, 森林面积很小。贺兰山东坡比西坡温暖和干燥, 森林面积远小于西坡, 并分布一些酸枣( 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喜暖中生灌丛。

    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地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地跨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交接处,地理位置独特,地形组合复杂,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垂直分布明显,使保护区内保存着比较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具有很强的特有性、典型性和珍稀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和特殊的保护价值,同时,贺兰山保护区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于研究半干旱地区植被发展、演替及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重要价值。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山脉东坡的中段和北段,地跨银川市、石嘴山市二市六县(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8°19′~39°22′,东经105°49′~106°41′,面积1935.36平方公里,占宁夏国土的3.74%,是宁夏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著名山地之一,纵峙于银川平原与阿拉善高原之间,地跨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交接处,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它以其迤俪高大的山体和绵延阴翳的森林,有效地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和冬冷夏湿气流的南来北往,并明显地减弱了山地水土流失与洪水暴发,既涵养水源,又调节气候,是银川平原的天然生态屏障,对确保银川平原生态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保护好贺兰山这一天然生态屏障,将不断地改善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确保贺兰山生态屏障的安全,将为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银川平原中、北部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地质地貌

    贺兰山为地垒式山地。山地东西麓均有巨大的山前隐状断裂。其地质基础是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复式或单式褶皱及压性断裂带构成的经向构造体系,与南部的牛首山褶断带、清水河—六盘山褶断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等构成“祁吕贺”山字形的脊部,构造形迹是一系列背向斜的断层,由于新华夏系的干扰,其表现比较破碎。

    贺兰山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化石也比较丰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纪地层大都完备,仅缺失晚粤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积。前寒武纪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与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见于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处。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则以石炭与二迭系地层同等发育为特点,见于石炭井、苏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页岩、砂岩等为主,并含有煤层。中生界三迭系地层广泛分布,侏罗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砾岩、页岩为主,为组成山体的主要地层;后者主要见于汝箕沟、古拉本等地,以各种砂岩为主,为本山区主要产煤地层之一。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都不发育。在山前地带和山间低地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积洪积、风积物和山麓堆积物等。

    贺兰山在地貌形态上呈东仰西倾,形成东坡有众多古老岩层出露的断崖,岩石壁立,远比西坡陡峭险峻。由于内外营力作用的差,使贺兰山北、中段在地貌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北段东坡山体最宽处21公里,海拔不超过2000m,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边际有少量沉积岩,物理风化强烈,形成球状风化地貌,北部接近乌兰布和沙漠。

    中段是贺兰山主体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锅洲即在此段中部偏南处。这里山体庞大,地势陡峻,峰峦起伏,峭岩危耸,沟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对较平缓的山坡,出现小型山沟洼地或山间台地,山坡风化物较厚,甚至出现小型山间积水洼地。中段东坡南狭北宽,最宽处21公里,以苏峪口为界,向南宽度不足14公里,山势较为和缓;向北则山体较宽,一般大于14公里,到汝箕沟一带可达20余公里。这是古生界末期以后中生代的地层发育,有优质煤炭资源。

    贺兰山东坡沟道极为发育,多数自西向东延伸,呈梳篦状分布,自三关口至苦水沟之间有沟道21条,概属黄河水系的外流区,其中最大者为大武口沟,集水面积为574平方公里。沟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较深,呈“V”字形,沟道下部则较为宽阔,砾石遍布谷底。

气候

    贺兰山深居内陆,屹立于广阔的干旱草原和荒漠区中,东南温湿的海洋性气流至此已是强驽之末,极少能成云致雨。但西北来的干冷气流却活动频繁,因此贺兰山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强烈,日照强,无霜期短,因其海拔高,而又具有山地气候的特点。

    贺兰山南北段基带的年平均温度差别不大,但从基带向高山则表现出明显的递减,由下部的8.5℃降至2900米的-0.8℃,平均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2℃。气温的年、日变化也比较大,山麓平均年较差32℃左右,日较差9℃左右;高山地带的年较差为26℃左右,日较差8℃左右。

    贺兰山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历年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海拔2900米处为38.2天,积温478℃;海拔1112米的银川平均气温稳定≥10℃的天数为172天,积温为3298.1℃,平均无霜期122-170天。贺兰山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平均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13.2毫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山体上部丰雨年其降水量可达600mm,欠雨年则不足200mm。降水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份,但随海拔升高年内降水分布趋于均匀,如山地中段海拔2000m以上林区,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70%,2000米以下到山麓地带则占70-75%。历年2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平均蒸发量为900-1000mm,浅山及洪积扇为1000-1200mm,北段的低山区为1200-1400mm。由于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气很干燥,从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东部坡麓,干燥度由2.0增加到8.0。

    贺兰山东坡多风且风速较大,山体上部尤为显著。主风向在山体上部为偏西风,中下部为偏北风.随海拔升高,大风日数增多,由平均54天增到158天,一般刮7-8级以上大风的日数每年有24天左右。贺兰山高山气象站曾记录到风速>40米/秒的大风。

水文

    贺兰山东坡水的径流量为7120万立方米,年径流系数为0.12-0.15,径流深度的平均值仅22.4mm,有限的地表水资源在区内的分配也不均匀,7120万立方米的地表径流中常流水占40.5%,为2550万立方米,其平均径流深度10.8mm。在乱石堆积、植被郁闭的沟谷中常流水处于地表以下0.5-1.0m,呈潜流状态,往往在地形突然变化时出露地表。中段上游地区,山地高寒,降水多而蒸发相对低,又有基岩裂隙水补给,常流水丰富,形成大小不等的许多跌水、小瀑布奔流下泻。植被稀疏的汝箕沟,大武口沟一带,地表径流深度大于中段,但常流水的径流深度却小于中段,仅为中段的0.69和0.38。

    贺兰山暴雨通常发生在7-8月,暴雨期常常出现洪水,大面积发洪的情况较少,局部地区或沟道发生的较多,一般系峰高量小,历时短,落急剧。贺兰山东麓坡面侵蚀主要来自暴雨冲刷,年平均输沙量为176万吨,其侵蚀模数较大的区段为大武口沟流域一带,年侵蚀模数平均值为1000吨/平方公里以上,中段的苏峪口、插旗口一带则为500吨/平方公里左右。 
    贺兰山东坡大多数沟道,特别在中段,沟道水质很好,PH值7.5左右,矿化度不高,为轻度软水或适度硬水,适宜饮用。北段沟道水质状况复杂,除少量可饮用外,大部分沟道或区段水质差,仅可供林牧业和农田灌溉用。

土壤

    贺兰山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其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规律性更替,所发育的土壤也各不相同。贺兰山东坡自下而上出现以下主要土壤类别:

    粗骨土:粗骨土是以石块为主,土石混合的一种非地带性(隐域性)土壤,分布于低山区中段的陡坡和北段各坡面上。坡度多在30℃以上,局部缓坡坡度也在20℃左右.土壤可溶性盐含量为0.02-0.048%,PH值为8.2-8.6,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以上,少部分不足1%。主要生长着灰榆、锦鸡儿、刺叶柄棘豆和白莲蒿,坡度平缓处有针茅生长。 

    山地灰钙土:灰钙土是荒漠草原气候带的一类地带性土壤。在贺兰山分布于海拔1400-1900m的浅山和山麓地带,汝箕沟以北可达2000m的高度,多见于阴坡、半阴坡,极少出现于阳坡。坡度一般为30-40度,较缓处有15度左右。母岩多为砂岩、片岩和石灰岩,平缓处多为坡积物和洪积物。山地灰钙土层较薄,一般20-40cm,厚者可达50-60cm,侵蚀严重的汝箕沟以北地区厚度仅为10cm左右。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含水量少,有紧实的钙积层。表土含盐量平均值为0.038%,PH值8.1-8.4,有机质含量3%左右,缓坡及接近上部林缘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山地灰钙土分布地带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种特征,干旱少雨,温差大,日照强,只能生长一些耐旱的植物,主要有灰榆、蒙古扁桃、锦鸡儿、刺叶柄棘豆、白莲蒿、灌木亚菊和针茅等,盖度为15-30%。由于坡陡林稀,土壤侵蚀比较严重,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的难度大。 

    山地灰褐土:山地灰褐土为森林土壤,主要分布在中段山地海拔1900-3100m的阴坡与半阴坡,阳坡也有小面积的分布,坡度为30度左右。在地形缓和、林木茂盛、气候湿润的小环境下,分布高度可下延到1900米以下。 

    山地灰褐土包括山地淋溶灰褐土和山地普通灰褐土两个亚类。山地淋溶灰褐土分布在海拔2400-3100m的高度范围,土体较湿润,地层有1-2厘米的苔藓层,表土有机质层厚20cm左右,有机质含量8.3%,pH值7.2,可溶性盐含量0.032%。下部为褐色或棕色土层,有机质含量大于1%,有明显的粘化现象并有一定的钙质沉积,地表植被为青海云杉林。山地普通灰褐土分布于海拔1900-2600m,土体干燥,地面有1cm左右的枯枝落叶层,表土层有机质层厚20cm,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74%。心土层具有粘化现象,并有明显的钙斑沉积。全剖面含盐量为0.023-0.045%,pH值为8-8.4,有石灰反应。地面生长着油松林和油松高山杨混交林。

    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是贺兰山市山灌丛、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分布于海拔3000-3100m以上,即贺兰山主峰一带由于地形较为平缓,温度低,降水量多,土壤的相对湿度大。表土层10-20cm中根系密布盘结而具韧性。有机质层厚度30cm左右,颜色深暗,结构良好。往下便是棕色土层,厚度大于30cm,有一定的盐类淋溶。全剖面可溶性盐含量低,均在0.06%以下,有机质含量7-10%,pH值随土层加深而由表土的7.0-7.5到中下部土层的8.0-8.4,但全剖面无石灰反应。

植被

    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区与荒漠区的分界处,植被类型比较复杂。它有标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属性的草原和荒漠,也有山地植被垂直系列中出现的针叶林和疏林草原,还有各种灌丛、草甸和落叶阔叶林。

    山地草原分为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两个亚类。以长芒草(Stipa bungeana) 、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阿尔泰针茅分别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由60余种植物组成,每个植物群落中出现的种数变化很大,最少的仅有4种,最多的达21种。荒漠草原是由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戈壁针茅(Stipa tianshanica)、中亚细柄茅(Ptilagrostis pelliotii)、灌木亚菊(Ajania fruticulosa)为建群种或共建种。形成更旱生化的草原类型,在山麓地带形成纵贯南北的荒漠草原亚带。该类草原的植物种类比较复杂,每个群落中有植物5-19种,多为10种左右。

    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比典型草原旱生特征更强烈,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带。仅见于石炭井周围,主要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和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组成的小灌木或半灌木荒漠,局部地方有以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或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为建群种的灌木荒漠分布。组成本地区荒漠植被的植物约59种。

    疏林草原分布于贺兰山低山半干旱地带,它由许多草原植物如短花针茅、长芒草、灌木亚菊、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等组成的草被层与稀疏生长的耐旱小乔木灰榆(Ulmusglaucescens)共同组成一种植物群落。它既不同于落叶阔叶林,也不属于草原,是一种具有独特区系组成、结构特点和外貌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2000米间的广阔范围中,介于山地草原带与山地针叶林带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山地疏林草原带。

    低山区干旱和中山区与亚高山温度低,加之水热条件不适,,限制了落叶阔叶林的发育,所以本类植被在山中很单调,面积小,分布零散,且很局限,群落中树种单一,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类型为分布于山地针叶林带中的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多系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或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纯林。

    贺兰山植物群落有11个植被型70个群系。垂直分异明显, 可划分成山前荒漠与荒漠草原带(海拔1 600 m以下)、山麓与低山草原带(1 600~1 900 m)、中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带(1 900~3 100 m)和高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 100 m以上)4个植被垂直带。阴阳坡差异很大, 在低山带, 草原群落多占据阳坡, 而阴坡则被中生灌丛所取代; 在中山带, 阴坡以青海云杉( Picea crassifolia)林为主, 阳坡以灰榆(Ulmus glaucescens)、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和其它中生灌丛为主; 3 000 m以上阴阳坡分异不明显。东、西坡及南、北、中段植物群落分异也很突出, 各自均有一些特殊的群落类型。中段以森林和中生灌丛为主, 南段和北段荒漠化程度较高, 森林面积很小。贺兰山东坡比西坡温暖和干燥, 森林面积远小于西坡, 并分布一些酸枣( Zizyphus jujuba var. spinosa)、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喜暖中生灌丛。

    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地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地跨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植被区域的交接处,地理位置独特,地形组合复杂,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垂直分布明显,使保护区内保存着比较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具有很强的特有性、典型性和珍稀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和特殊的保护价值,同时,贺兰山保护区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于研究半干旱地区植被发展、演替及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重要价值。

v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热词搜索:贺兰山

上一篇:宁夏地理特点
下一篇:西夏王陵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