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2013-12-03 15:12:40   来源:宁蒙陕甘信息港   评论:0 点击: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辖1区11县,总人口360万。
  一、榆林基本市情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辖1区11县,总人口360万。榆林历史文化悠久,有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3000年的边塞文化,榆林古城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6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榆林区位优势突出,是正在建设的陕晋蒙宁接壤区区域中心城市,居于国家规划的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呼包银榆重点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群和青银联系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支撑区。榆林土地广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土壤类型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属我国北部独具特色的农牧交错区;农业资源丰富,是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全市有23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正在建设成为陕西“第二粮仓”。榆林生态环境脆弱,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国生态治理重点地区。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榆林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7万平方公里,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2%,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007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榆林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榆林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改革开放前,榆林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资源勘探,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从此,拉开资源大开发的序幕,全市煤、气、油、盐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进入新世纪,确立了煤向电力、煤电向载能产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发展方向,资源开发逐步由以外输原料为主向就地加工转化转变,新上了一批电力化工项目。“十一五”以来,在资源开发的强势带动下,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建设进程加快,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由封闭落后向开放开发热点地区的转变,由几十年吃财政补贴向为国家财政做贡献的转变,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8年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跨越发展的“27条”政策实施的五年来,是榆林国民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GDP达到2769.22亿元,跃居全省第二,西部地级市第三;财政总收入达到666亿元,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4140元、7681元,是2008年的2.3倍和2倍;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神木县GDP突破千亿大关。二是工业经济强势崛起。累计投资1610亿元,建成重大能化项目10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3个,“两区多园”发展格局和以煤、油、气、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能化产业产能大幅增长,煤炭和油气当量分别占到全国的6%以上,榆林成为中国第一产能大市,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西气东输的腹地。三是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榆林成为全国马铃薯、小杂粮、春玉米、杂交玉米制种高产优质基地,六大类作物创39项全国高产纪录,建成世界红花荞麦优势产区和产业化先进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定靖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神木、米脂等6个省级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一大批深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农业基础地位日益稳固。四是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启动建设空港区、东沙新区、芹河新区,榆林高新区、西南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城区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由30万增加到50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区道路、桥梁、公用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快速完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城乡统筹全面加快,城镇化率由39%提高到50.36%。五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8258公里;高速公路达到860公里,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776公里。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开通了西安、北京、上海等11条航线,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吞吐量增幅列全国支线机场第一;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9亿立方。六是民生事业全面加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0多亿元,组织实施六大百姓工程和民生八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新农合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300元提高到415元,超出全省人均水平5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平均每人每月33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4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44个,建成11096套保障房。市儿童福利院、市残疾人服务中心以及一批中心敬老院、养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成投用,榆林荣获首批“中国爱心城市”称号。七是改革创新卓有成效。启动实施省级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综合配套改革、招投标改革试点。国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榆林海关正式批准设立,电子口岸开通运行,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亿美元,招商引资1200亿元,神化陶氏等6户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榆林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

  二、201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是我市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工作总基调,在加强经济运行跟踪研判的基础上,主动应对,综合施策,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低位运行、缓中趋稳”的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365.66亿元,增长8.6%;完成财政总收入352.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81亿元,增长7.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79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2191元、4743元,增长11.1%、12.0%。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今后五年,是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五年,也是建设幸福榆林的关键五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现“中国梦”、“陕西梦”,建设“幸福榆林”的总要求,全面实施“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围绕“两市两基地”建设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四化同步的区域中心城市、开放创新的活力城市、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服务能力;着力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加快市域经济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拓宽发展空间,面向大关中,引领陕甘宁,融入环渤海,打造陕西经济增长重要一极。力争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400亿元、4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5万元和1.5万元。

相关热词搜索:榆林市 经济社会 发展

上一篇:红石峡
下一篇:陕西定边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分享到: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