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榆林文化
2013-08-25 19:46:23   来源:网络   评论:0 点击:

陕北文化是地域文化,陕北文化的中心即在榆林的绥德、米脂、清涧、子洲等地。曹颖僧先生也如是说:今者自清涧以上绥米各县,地居陕北腹里,风俗礼教,尚存当日之旧习,堪称文化的中坚(《延绥揽胜》)。榆林的...

      陕北文化是地域文化,陕北文化的中心即在榆林的绥德、米脂、清涧、子洲等地。曹颖僧先生也如是说:“今者自清涧以上绥米各县,地居陕北腹里,风俗礼教,尚存当日之旧习,堪称文化的中坚”(《延绥揽胜》)。榆林的地域文化有三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即九曲黄河,万里长城,万里长征第一站。九曲黄河,榆林位于黄河中游,黄河从其东境流过,她的文化底色应该是黄河文化,也是黄土文化。万里长城,榆林有秦代长城遗址、隋代长城遗址、明代长城遗址,也就是说榆林自古为边防要塞。万里长征第一站,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站即在榆林的定边南部。
  “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三边之甲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延绥镇志序》)榆林位居陕西之北,榆林乃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且位居首要,天下驰名。榆林文化具有边塞特色。
  从历史上讲,榆林就是边关重镇。这里是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前沿。金戈铁马,强弓劲弩,在这里,各民族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剧目。从地域上讲,榆林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接处,在这里有多种文化的集合,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统一,农耕文化是主导文化,游牧文化有很大比重。地近沙漠,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和连年的战争,又造成了榆林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榆林文化也是一种边缘文化。
  因为榆林历史、地理原因,也就产生了其边塞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边塞文化是榆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而其主要有如下特点:
  榆林文化多元共存。榆林邻近内蒙古,地处边塞,榆林既有农耕文化,又有游牧文化。榆林是各方人士来往之地,尤其是在明代驻扎了从南方来的不少武人及其亲属。还有,榆林曾有谭吉璁和刘厚基两名江南官员主政,所以,既有北方文化,也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榆林有从北京来的官员,有“小北京”之称,因此,榆林既有本土文化,又有京都文化。这样,榆林就形成了多元文化。
  榆林人种的显著特点。独特的生存环境,边塞的地域环境,造成了陕北榆林人种。榆林人骨子里流着多民族的血液,受五谷杂粮的哺育,受黄土地太阳的照耀,这里的人种也有显著的特点。榆林人身材较高大,体型为中型,体魄一般很健壮舒展,结构也很匀称,皮肤偏黑,头型扁平,额头较宽,眼睛较大,且多为双眼皮,睫毛较长,鼻梁挺直,鼻根处多有凸骨,说话声音洪亮嗓门较高,且鼻音较重。榆林女人俊美而灵秀,男人健壮而聪慧,米脂婆姨绥德汉,即是对榆林人的赞美。
  榆林风俗独特。由于长期处于边关,是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前沿,这里的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是独特的,民情风俗也是独特的。尤其自宋代以来,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封闭地区,许多古老的文化和习俗还有断片的残存,榆林的方言里也有不少军旅文化的遗存。比如说打架是“斗阵”,叫应付差事为“应卯”,说鲁莽为“岑彭马武”等。
  榆林的社会是质朴的,榆林的村落是质朴的,榆林的家庭是质朴的,榆林的群众是质朴的。可以说,质朴是陕北民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榆林民俗的一个显著特点。黄土地养育了榆林人,也造就了榆林人的特殊性格。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眷恋故土,不肯远徙,安于故习,不善经商。忠厚善良,勤劳俭朴,待人诚恳,好客守信,平素极能吃苦,也极能忍耐,坚忍不拔,敢于斗争。尚武重义,正直豪爽,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兴衰。
  榆林人崇尚鬼神,敬道拜佛,榆林受儒家文化影响相对薄弱。因为榆林地处边塞,武人多,文人少,儒家文化传播少,清末王培芬说“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不是遗漏,而是鞭长莫及。榆林有众多佛道庙宇,不少地方香火旺盛,相对而言,榆林的道教文化比较发达,因为道教的民间色彩浓厚,故更被榆林群众看重,白云山道观的香火旺盛说明这一点。
  榆林文化的主流是民间文化,榆林的民间文艺独树一帜,也有边塞特色。榆林文化是大气磅礴的文化,有一股阳刚之气,清新之风。信天游,信天而游,信口而出,顺天而游,自信自豪,诚信守信,豪爽粗犷;陕北阳歌(榆林旧时叫秧歌为阳歌,多部地方志有这样的记载),刚健有力,魅力无穷;榆林的石雕大气古朴,风格独特;榆林的剪纸飘逸浪漫,粗野新怪;榆林的说书语言丰富,感情真挚;而榆林的唢呐、腰鼓应该是军队鼓乐的遗存,更有边塞特色,榆林人把元宵观灯叫转九曲,也叫九曲黄河阵,也可以看到军旅文化的影响。榆林,保持着中华民族的元气,是一块民间文化的沃土。美国记者斯诺说过,走进陕北,才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这是对榆林边塞特色文化的赞誉。
  榆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榆林文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榆林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据考古发现,榆林有多处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更多。商周时期,榆林文化也很发达,秦汉时期设上郡,是上上之郡,畜牧为天下饶。东汉的汉画像石出土,证明榆林的文化之灿烂。全国有重大事件,在榆林均有反响。北朝时,榆林有大夏国之建立,隋末,梁师都在夏州称帝。五代,党项族割据,到宋代建立了西夏。明末,榆林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清末,榆林顺应形势,发生了杨昆山响应武昌起义的壮举。
  历史上榆林的武将多于文士,四库全书里,榆林只有一本著作录入,即清涧白乃贞的《勑斋存稿》。而清代开始,榆林渐渐平定,没有战争,因此文化渐渐有了发展。到民国年间,榆林的文化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民国二十年的《创修长春楼碑记》中说,“陕北各中学……得以先后成立,莘莘学子同归陶铸,陕北文化,竟为全省之冠。”中国共产党在陕西最早的党支部就在榆林建立,刘志丹、谢子长、高岗、马文瑞、刘澜涛、安子文、马明芳、贾拓夫等陕北革命名人都在榆林上学,可以说明榆林文化走在时代的前头,走在陕北的前头,因此,榆林才成了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张季鸾、柳青、路遥都是榆林人,也可以说明榆林文化在陕北乃至陕西的地位。
  有人说,陕西地图是跪着的秦俑,榆林即是其头部,要让陕西站起来,就首先要昂起头,也就是要重视榆林,利用榆林的独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根据边塞文化的特点,建立晋陕蒙宁接壤地区中心城市,使榆林得到跨越式发展。
  榆林文化有边塞特色,榆林文化即是陕北文化,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打出陕北文化的大旗,弘扬陕北文化,发展塞上榆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热词搜索:榆林 文化

上一篇: 菊花锅
下一篇:手抓羊肉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