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的行政区划
2013-06-04 10:11:31   来源:阿拉善盟政府网站   评论:0 点击:

位置与面积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位于北纬37°24′至42°47′,东经97°10′至106°52′之间,西南与甘肃省相连,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巴彦淖尔盟、...

位置与面积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位于北纬37°24′至42°47′,东经97°10′至106°52′之间,西南与甘肃省相连,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接壤,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734.705公里。全盟东起贺兰山,西至马鬃山,宽约831公里,北起嘎顺淖尔,南至腾格里沙漠南缘,长约598公里,总面积269.88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2%,为全区面积最大的盟。
  阿拉善盟东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后旗、磴口县、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乌海市相连;东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石嘴山市、银川市、青铜峡市、中宁县、中卫市接壤;西南部与甘肃省景泰县、古浪县、武威市、民勤县、永昌县、山丹县、张掖县、临泽县、高台县、金塔县、玉门市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
  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内蒙古高原西部,称为阿拉善高原。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900至1400米之间。远离海洋,东距最近的海岸线约2300公里,南距最近的海岸线为4300公里。

行政区划

    阿拉善盟前身是阿拉善和硕特旗大部(即今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建国前,两旗都作为特别旗先后直属于清理藩院和民国政府中央蒙藏委员会,两旗均实行旗王世袭,其中阿拉善和硕特特别旗建立共252年历史,经9代10王;额济纳土尔扈特特别旗建立共196年历史,经10代12王。建国后,先后5次调整隶属关系,曾归宁夏、甘肃管辖。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5月1日,成立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共24个苏木(镇),191个嘎查,总人口22.39万人。全盟以蒙古族为主体,占总人口的22%,汉族占多数,并有回、满、朝鲜、藏等16个民族,属偏远、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素有“塞外小北京”之称,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阿拉善左旗:2006年,阿左旗将原有23个苏木镇调整为13个。其中建制镇8个,苏木5个,即巴彦浩特镇、巴彦诺日公苏木、宗别立镇、吉兰泰镇、嘉尔嘎勒赛汉镇、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乌力吉苏木、敖伦布拉格镇、乌斯太镇、巴润别立镇、温都尔勒图镇,巴彦木仁苏木、腾格里额里斯苏木。

     阿拉善右旗:2006年,阿右旗将原有的9个苏木镇调整撤并为5个。即额肯呼都格镇、雅布赖镇、阿拉腾敖包苏木、曼德拉苏木、阿拉腾朝克苏木。

    额济纳旗:共6个苏木镇,2006年,额旗将原有的8个苏木镇调整为5个苏木镇。即达来呼布镇、东风镇、苏泊淖尔苏木、赛汉陶来苏木、马鬃山苏木。2009年,经自治区民政厅批立,设立黑鹰山镇。
  

境域变迁


  据文字记载,阿拉善盟境域最早见于《史记·夏本记》:《正义》“水……经流沙碛之西入居延海”;《集解》引郑玄曰“  ……流沙在居延(西)东北,名居延泽”。古代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面的两个湖泊,称之为居延海或居延泽。即现在嘎顺淖尔和苏泊淖尔。在湖泊的南面,有一条从南到北蜿蜒流经全旗的额济纳河。沿河两岸形成了长约300公里的绿色走廊,水草丰美,土壤肥沃宜农宜牧。古代这里便是一条重要的通道,可北抵漠北,西控西域,地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居延汉简的发现和汉代居延屯戍遗址的发掘(额济纳地区的汉代遗存)证实,它是中国历史上汉与北方游牧民之间长期战争的产物。西汉王朝在居延地区屯垦经营,是它西北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经隋、唐、宋、元、明至清初,额济纳范围无重大变化。
  “贺兰山”即阿拉善,这个名称最早见于《隋书·赵仲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赵仲卿攻打突厥而出贺兰山。贺兰山横峙西北,形成一个天然屏障,素称“关中屏障,河陇咽喉”。黄河以西贺兰山阴至额济纳河,是北方历代少数民族的游牧地。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罗理率领的和硕特一部由青海游牧套西(居于黄河以西贺兰山阴的蒙古族称为西蒙),请求牧地。清朝赐贺兰山以西地域为其牧地。康熙皇帝命:“尔所谓噶尔拜瀚海地,听尔游牧。外自宁夏所属玉泉营西罗萨喀喇山咀,后至贺兰山阴一带布尔哈苏台口,又自宁夏所属倭波岭塞口北努浑努鲁山后甘州所属镇蕃塞口,北沿陶兰太、萨喇椿济、雷珲希理等地,西南至额济纳河,俱以距边六十里为界,画地识之”,自此和罗理所属始定牧阿拉善地区。
  雍正九年(1731年,)土尔扈特部丹忠,请求内徙,“陕甘总督查郞阿令携戚属游牧阿拉克山、阿勒坦特卜什等处,寻定牧额济纳河。东至古尔乃,南至毛目县丞民地,西至大戈壁,此至阿济山,东南至合黎山,西南至戈壁,东北到大弋壁,西北至戈壁,所部以来归先故亦称旧土尔扈特”。
两旗境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额济纳旗土尔扈特旗,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总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阿拉善旗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以上(后划出去的磴口县4166平方公里,乌达区580平方公里……),居内蒙古自治区各旗之首。
  清代,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属特别旗。民国时,两个特别旗直隶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受蒙藏委员会指导。1926年底,冯玉祥五原誓师后,率领国民军由绥远开往宁夏、甘肃、陕西,途经磴口时,在这里设兵站,并委派部下军官为县长,办理军需给养等,未报经中央政府批准。1929年1月宁夏省政府成立后,在磴口正式设县。随后省方又擅自将沿黄河南到石嘴山,北至河套,长约200公里的一块属于阿拉善旗磴口、道劳宿亥、哈拉合尼图、沙金套海4个巴格的狭长地带划入磴口县。1929年下半年,宁夏省政府呈报南京政府,准备在阿拉善、额济纳两旗分设紫泥湖、居延设治局。业经内政部准予备案,后因两旗反对而奉命暂缓设置。

行政管理


  1979年11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意见,经国务院国发(79)384号文件批准,同意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9月10日的报告,设立阿拉善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现行区划的前自是阿拉善和硕特旗(始建于1697年)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始建于1753年)。这两个旗清代直隶理藩院,民同时期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均为特别旗,不设盟。
  1954年4月19日-23日,在阿拉善旗旗府在巴音浩特召开了“宁夏省蒙古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委员,设置若干政府行政职能部门,正式组成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阿拉善地区第一个盟级政府机构从此产生。
  1955年12月19日至23日,在巴音浩特召开“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全票表决通过了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和额济纳旗合并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的议案。
  1956年2月24日中央批复,1956年4月3日国务院第26次全体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设置巴彦淖尔盟和巴彦浩特市的决定》,批准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报告,将巴音浩特镇改设为巴彦浩特市,为旗县级行政部门。调整后巴彦淖尔盟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
  1958年4月国务院第76次全体会议批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3月29日《关于河套行政区改为河套区专员公署,将河套行政区与原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合并的报告》。1958年7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巴彦淖尔盟人民委员会3月27日《关于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及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合并为巴彦淖尔盟,并将盟址迁三盛公的议案报告》和《关于撤销盟一级政权建制与河套合并建立盟行署的议案报告》。至此,撤销了原盟一级政权建制而改建巴彦淖尔盟行署,作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1958年7月19日,巴彦淖尔盟党委、公署直属机构全部迁往三盛公。巴彦淖尔盟先后辖10个旗县市区。
  在阿拉善地区设置的区、州、盟行政机构至巴彦淖尔盟行署成立止均为地区级政权机构,1954年-1956年,先后隶属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并六易其名。
  1980年4月1日,正式建立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盟行署在巴彦浩特,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吉兰泰盐场、雅布赖盐场、盟直职能部门,8个镇,40个苏木(乡)、9个国营农、牧、林场,219个嘎查(村民委员会)和36个居民委员会。
  1993年,全盟辖3个旗,40个苏木,8个镇,2个合理区,203个嘎查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45个居民委员会,245个居民小组。
  2001年,全盟辖3个旗,25个苏木,14个镇,197个嘎查委员会,7个村民委员会,52个居民委员会。
  2006年,全盟辖3个旗,10个苏木,13个镇,190个嘎查委员会,50个社区居委会。

地名普查


  1990年以来,我盟在原有的地名普查工作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地名条数从第一次普查后的10873条增加到现在的20609条。同时我们将地名普查成果充分应用于标准化地名设置和地名数据库的建设中。

  2000年至2004年期间,我盟根据国家及自治区的要求,按照“政府强力推进,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了城市设标工作。

  2004年末,全盟完成38条主干道、92条巷道、4082块地名标牌的设置,地名设标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2005年后,借“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我盟召开的契机和“胡杨节”、“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组织的时机,不断加强地名设标工作,至2006年底全盟共完成街路巷牌808块,楼门牌12730块,同时成功建成了3个旗的地名数据库,共录入地名20609条。

  2007年,编制出版了新的《阿拉善盟地图》,使人们充分享用了地名普查成果。

勘界工作


  
  行政区域界线是国家实施有效行政管理必不可少的依据。全面勘定行政区域界线,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边界争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盟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6〕32号)的要求,从1996年起,用5年时间完成了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工作。

  1999年3月28日阿盟与巴盟签订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

  1999年3月28日阿盟与伊盟签订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

  2000年9月18日阿盟与乌海签订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

  1998年6月12日阿右旗与额旗签订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

  2000年11月14日阿左旗与阿右旗签订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

  2001年5月31日内蒙与甘肃签订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此界线全部分布于我盟境内)。

  截至2007年,除蒙甘线尚有100多公里未划定行政区域界线外(因涉及军事禁区,待时机成熟再划),我盟境内涉及到的各级行政区域界线都已确定。

相关热词搜索:行政区划

上一篇:[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的概况综合
下一篇:[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的历史沿革

分享到: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