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的民族源流
2013-06-06 11:17:55   来源:阿拉善盟政府网   评论:0 点击:

一、 民族源流  ( 一)蒙古族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来源,主要有四部分:即阿拉善和硕特部;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原籍蒙古人民共和国喀尔喀部;原籍内蒙古东北蒙古各部。  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族的一支。《蒙...

一、 民族源流


  ( 一)蒙古族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来源,主要有四部分:即阿拉善和硕特部;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原籍蒙古人民共和国喀尔喀部;原籍内蒙古东北蒙古各部。


 


  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族的一支。《蒙古秘史》称斡亦剌惕,《明史》称瓦剌,《新元史》皆作卫拉特,《朔漠方略》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而西方学者称之为卡尔梅克。他们的后裔至今生活在阿拉善地区。
  公元13世纪以前,卫拉特蒙古的祖先斡亦刺惕,生活在蒙古草原的北部森林中。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初,瓦剌活动中心西移新疆一带。至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


  和硕特蒙古源流 和硕特,是中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中外史籍大都认为,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有二子:长子名阿鲁克特穆尔;次子名乌鲁克特穆尔,今日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八部十六旗,是阿鲁克特穆尔的后裔。今日驻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境内的和硕特部是乌鲁克特穆尔的后裔。但为什么阿克萨噶勒泰这两个儿子东西分走,而没有聚会在一处呢?土尔扈特学者加班沙拉勃1739年所写的《卫拉特历史》一书认为,和硕特这个名称是瓦剌部的脱欢太师赐给的。有的学者据此断定,和硕特加入卫拉特大约是15世纪中叶的事情。16世纪末17世纪初,和硕特首领博贝密尔咱、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图鲁拜琥等都曾相继担任过卫拉特四部的盟主(达尔加)。17世纪初。准噶尔部势力逐渐强大,卫拉特各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土尔扈特部之大部在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西迁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和硕特部的主体则东徙青海,并进驻西藏。在17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近一个世纪中,和硕特部在青海、西藏有举足轻重的军事势力,并对我国明末清初的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和硕特的名称:关于“和硕特”一名及其含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解释。俄国史学家帕拉斯认为,和硕特来源于汉语“河州”。伯希和认为,应该把和硕特看作“鸟啄”的复数,它具有一部分军队(突厥语)的意思,与汉语“旗”相符。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和硕特”的词根为突厥语,汉译即“每两个中的一个”和“元代由各部抽出一部分组合而成的火邪温(QOSIRAHIL)相同。”
  托忒蒙文《执掌圣祖成吉思汗政权、扶持汗廷史》:“阿克萨哈勒泰诺颜阿鲁克帖木儿,由各和硕(旗)中好歹抽些属民作为(父亲)遗产,分给弟弟乌鲁克帖木儿。乌鲁克帖木儿怨其兄,朝着日落方向去投靠脱欢太师。脱欢太师将女儿嫁给乌鲁克贴木儿,作为古列坚。因其部属由各旗人构成命名为和硕特。”
  和硕特西迁:1434年2月,瓦剌脱欢所立脱脱不花可汗率众至乌兀良之地,袭击阿鲁台,杀掠他的妻子和部民,阿鲁台与失捏干等率残部13000人徒居母纳山,察罕脑剌(今内蒙古包头以西乌拉山一带)等处。7月,脱欢出兵给予最后一击,阿鲁台、失捏干被杀,部属溃散,其所立阿岱汗(阿克萨合勒泰)等残部百余人遁往阿察秃之地。阿鲁台,这位主持东蒙古政局近30年的一代强臣覆灭了。同时,阿岱汗子阿鲁克特穆尔与其弟乌鲁克特穆尔之间为属民问题发生纠纷。1435年卫拉特部脱欢太师势力也逼近兴安岭以南的兀良哈三卫地。乌鲁克特穆尔则率领乌吉叶特人为主的福余卫“杂部”投靠了脱欢太师。西迁归附卫特特蒙古后被脱欢太师命名为和硕特部,它们成为卫拉特汗国的组成部分。从那时开始到大卫拉特部又西迁中亚的70年间,和硕特部一直依服于绰罗斯部。
  1436—1437年瓦剌脱欢多次“遣人交通兀良哈、女真诸部,有“瓦剌脱欢并兀良哈三卫人马欲来寻阿岱王子”的记载。随后三卫部众不断沿漠南明边向西推进,西迁配合瓦剌。1440年脱欢太师死后,也先继续以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的业绩为奋斗目标,把主要矛头指向明朝。采取联姻政策收复了嘉峪关附近明朝管辖下的赤斤蒙古等三卫地,由蒙古直接统辖。1448年又把明朝管辖下的朵颜等兀哈良三卫的封建主拉向自己的一边,同时征服了毗邻女真忽鲁爱等 74卫地。从北、西、东三个方向包围了明朝。1449年也先太师向蒙古、卫拉特务部发出“令彼南迁、与我大都”的口号,兵分四路一齐拥入内地。是年阴历八月壬戌,在北京西不远的土木堡活捉了明英宗。这是卫拉特的最强盛时期。也先太师于1451年阴历12月28日杀死了脱脱不花汗,自立为“大元田盛(天圣)可汗”,封次子斡失贴木儿为太师,明朝承认也先为卫拉特汗。
  阿拉善之名:“阿拉善”一词,最早记载于《蒙古秘史》。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唐古特时,西夏国“有阿剌筛之营地”,新译简注《蒙古秘史》的“阿剌筛”原文旁注释“贺兰山”。明译亦同。日本人村上正二先生据《元和郡县图志》驳马的记载,解释为“斑马”。佰希和先生解释为鲜卑属一个部落的名称之转,其实是指“野马”而言。蒙古军西征西夏国时,因此地羊肉肥美好吃,被指定专供军队肉食,“阿剌筛”意即“屠宰”,而转音为“阿拉善”。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很值得研究。
  《马可波罗游记》载:“距宁夏六十四里贺兰山下,有贺兰山离宫,元昊所建,西夏书作“哈喇沙儿”,始为此“阿拉善”。元朝秘史贺兰山作阿剌筛,亦与对音相合。在石嘴山至大武口一带“东北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当地又名阿拉善山。”
  “阿拉善”一词,还有几种说法。“贺兰山”顶上有个花斑色的卧牛石,人们称“阿拉克山”,以后演变为阿拉善之名。又传说在这里的山林里有野骏马(贺兰、呼兰),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时已年迈七旬,有一次狩猎被突然跑出来的野骏马惊跌下马受重伤,因而起名为“呼兰山”,以后演变为“阿兰·阿兰山”。上述说法、究竟哪个准确,尚待考证。
  据《圣武记》载: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善蒙古地区,阿拉善即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是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河套之西乃是贺兰山阴地,当地人谓“阿拉善”。哈刺沙儿为“贺兰山”之对音,蒙语“阿拉善”为汉语“贺兰山”之音转。“阿拉善”一名本身并无“屠宰”、“斑马”、“野马”、“骏马”之类含意。
  那么,贺兰山的由来呢?“贺兰山”这个地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隋书:赵仲卿传》。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赵仲卿攻打突厥而出贺兰山。当时的贺兰山属灵武郡的弘静县(包括今银川地区)。
  贺兰山名称的由来众说不一,据《通典》突厥条载:“突厥语谓驳马为曷拉。“曷拉”即“贺兰”的音转。又据《尔雅释畜》注:“杂色的马叫驳马”。《元和郡县志》记载:“贺兰山,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马曰贺兰,故以此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其山盘距数百里,上多青白草,遥望如驳马,北人呼驳马为贺兰也。”又《朔方道志》称:“树木青白,望如驳马(青白杂色的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故名。”
  “贺兰”一词,有些人牵强附会地说“贺兰”是蒙古语骏马的意思。其实,无论是“骏马”还是“驳马”,蒙古语都不叫贺兰,至于说贺兰是突厥语马的意思,也值得商榷。
  那么,“贺兰”一词究竟从何而出呢?这要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说起。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书·北狄匈奴传》,西晋太康五至八年(公元284—287),由 北迁内地的匈奴人约有十几万人,“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此十九种匈奴部落中,有一种叫“贺赖部”。“盖内入者为贺赖氏、留北方者为贺兰氏。兰,‘赖’语转耳。”(见《资治通鉴》卷一O八胡三省注),贺赖即是贺兰,匈奴贺兰部入居之后,即可能被安排在位于雍州北部,水草丰茂适于放牧的贺兰山地区。由于驻牧于贺兰地区,这座山以后就习惯称为贺兰山了。“贺兰”一词,并非始于山名,而是始于部落名。据史书记载:“鲜卑起于鲜卑山”。看来,很多的山名与少数民族部落名称有很大关系。
  阿拉善和硕特的来源 阿拉善和硕特又称西套和硕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额济纳河以东,贺兰山以西,南接甘、凉,北临瀚海,即包括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巴彦淖尔盟磴口县。自古以来既为我国北方各民族出没游牧之地。清初,在这里游牧的主要是来自新疆天山北路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与准噶尔两个部族,因居河套以西,又称“西套厄鲁特蒙古”。
  阿拉善和硕特部本为卫拉特四部之一。自清以来,该部族在其首领拜巴噶斯之子鄂齐尔图车臣汗与阿巴赖等率领下游牧于天山北路,分布在斋桑湖到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广大地区。1671年,噶尔丹夺取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后,大肆向四周扩张,首先击溃了同部族的楚琥尔乌巴什(噶尔丹之叔)的强大势力,并于1676年11月在沙拉包勒地方降服了鄂齐尔图车臣汗。鄂齐尔图车臣汗与楚琥尔乌巴什的余部,因惧怕噶尔丹的攻击,“宁愿离开故乡的牧区,迁往伏尔加河或库库淖尔(青海)。1678年,鄂齐尔图车臣汗之妻多尔济喇布坦(阿玉奇汗之女)率领部分部众迁往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汗廷处,而鄂齐尔图车臣汗及楚琥尔乌巴什的众部,先后离开了天山北路,经青海大草滩迁至河套以西地区。
  迁居阿拉善的有两部四批五支厄鲁特人,构成了西套阿拉善厄鲁特蒙古的来源。
  第一批两支:1677年12月,甘肃提督张勇先后向清廷奏报:“厄鲁特济农等为噶尔丹所败,逃至沿边”,“甘、凉近南山一带,有西海墨尔根阿喇奈多尔济台吉等,庐帐数千余;肃州境内,游牧番人头目,有济农布第巴图尔、厄尔德尼和硕齐等,庐帐万余,皆为噶尔丹所败,自西套奔来”。张勇奏报中所说的“厄鲁特济农”,即和罗理,号巴图尔额尔克济农,是顾实汗的孙子。顾实汗第四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有子十六,居西套者十二,曰和罗理、曰墨尔根、曰博第等”。和罗理为巴延阿布该阿玉什长子,墨尔根阿喇奈多尔济台吉简称墨尔根,济农布第巴图尔简称博第,均为和罗理之弟。厄尔德尼和硕齐,则为准噶尔部楚琥尔乌巴什之子罕都台吉的陪臣,罕都时年十三岁,陪臣厄尔德尼和硕齐携其逃出,前往西套投靠和硕特部和罗理。
  第二批一支:1682年迁至西套的厄鲁特人,是被噶尔丹击败的鄂齐尔图军臣汗之孙罗布藏衮布阿喇布坦。起初逃到西藏,以达赖喇嘛名义向清朝“表请赐居龙头山,辖西套遗众”,清朝把这批部众安置在今阿拉善右旗南部一带。罗布藏衮布阿刺布坦死后,清政府命和罗理暂统其部。
  第三批一支:1688年,迁入西套的厄鲁特人,主要是以罗卜藏额琳臣台吉为首的准噶尔部众。罗卜藏额琳臣是楚琥尔乌巴什的第五子,曾被噶尔丹软禁,趁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之机,从准噶尔携“子弟台吉十余人、弓箭手五百余人计一千余口”逃至西套,请求归附,清政府令其“与罕都台吉等暂且同居”。
  第四批一支:1689年,罗卜藏衮布阿喇布坦卒,因无嗣,清廷召尚在准噶尔游牧的其从弟噶尔擅多尔济继承,始携众自布隆吉东上入阿拉善境,辖其部众。
  上述四批五支迁部族,受噶尔丹势力的迫害而先后迁至西套,清廷给予受善安置,成为阿拉善建旗后的主要居民。
  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之弟图鲁拜琥(即固始汗),为了扩大领地,离开原牧地乌鲁木齐,向东南迁移到青海一带。后其孙和罗理率部向东移牧,最后聚集到西套地区。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和罗理上书清廷求给牧地。清廷封给宁夏、甘肃边外地界,作为其牧地。因在河套以西,也叫西套厄鲁特。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正式建立阿拉善和硕特旗,编佐领,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授札萨克印。和罗理是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一代授封于清朝的蒙古旗王,从1697—1949年和平解放,在阿拉善和硕特旗定居长达252年之久。札萨克王共传九代十王。


 


  土尔扈特蒙古 土尔扈特部的渊源: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据《执掌圣祖成吉思汗政权,扶持汗廷史》,脱欢太师说道:“离开故乡的诺颜,离开窝巢的鸟儿……像马鹿一样高大俊俏”,故命名为土尔扈特。《蒙古游牧记》载“土尔扈特部是元臣翁罕的后人,姓不著”。《蒙古源流》作“克哩叶特之翁罕”。据此,土尔扈特原属克烈一姓。克烈部当初亦居森林,为“林木中百姓”,后来南下与汪古人接壤。翁罕在各部中享有崇高的声望,曾参与成吉思汗十三翼之战,为之守护军。13世纪,其后裔牧地一直在布和河流域。
  元亡以后,客列亦惕部一直是北亚地区的强大势力。据说绰尔斯部脱欢太师将客列亦惕部更名为土尔扈特,成了他的靠山。1418年,东察合台汗国为了躲避土尔扈特部的威胁,把汗廷从乌鲁木齐附近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巴尔喀什湖附近。1420年土尔扈特部太平贤义王掠夺明朝边境。1421年袭击哈密城。由此可知,土尔扈特部太平的势力当时已经扩展到东察合台汗国的大部分地区。1424年初,土尔扈特部太平王向明朝派使臣朝贡。不到6个月,“贤义王太平为瓦剌顺宁王脱欢侵害,太平人马溃散”。被瓦剌征服的土尔扈特部众,脱欢太师称其为迁徙不定的人,蒙语意为控制、抑阻,或者此部原为被控制者。这当然不能是它的姓或真名的缘故,史书谓土尔扈特人“姓不著”。
  土尔扈特部西迁:土尔扈特部始祖为元臣翁罕,七传至贝果鄂尔勒克,生四 子,长子珠尔扎干鄂尔勒克,次子卫贡察布察齐,三子保兰阿噶勒琥,四子莽海。珠尔扎干鄂尔勒克有子和鄂尔勒克,初居于塔尔巴哈台山一带及其以北。
  卫拉特蒙古正逢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从国内形势言,17世纪前叶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个封建王朝交替的大变动时期,延续了276年的明王朝被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推翻,但新建立的大顺政权,很快被崛起于东北的满族统治者所攫取。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南下,攻占北京,建立以满族统治集团为核心的联合蒙、汉封建主的清王朝。从国外形势言,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已开始向中国东部黑龙江流域、喀尔喀蒙古,以及西部卫拉特蒙古地区渗透。沙皇俄国以利诱和威胁手段,妄图拉拢卫拉特蒙古首领臣服于俄国,同时还采用武装蚕食领土、掠夺居民、挑动内战等手段,企图达到控制和吞并卫拉特蒙古的目的。从卫拉特蒙古内部言,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蒙古封建主争夺牧场和财产,兵戎不息,不断地向外扩张。由于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势力强大,吞并邻部,其他卫拉特蒙古诸部便采取摆脱不利地位的策略,寻求新的游牧地域。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其部众,并联合和硕特和杜尔伯特的一部分,约5万帐、20多万人,离开原牧地逐渐西迁,沿伊施姆河和托波尔河,越过哈萨克草原,到达伏尔加河流域下游。原塔尔巴哈台游牧地为杜尔伯特部一支辉特部所占。
  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来历: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境内有海,称居延海或居延泽。汉代以来,所置郡县,亦以居延命名。西夏时,额济纳一名为西夏党项族语,意即黑水。自元以来转音为“亦集乃”,明时仍沿用,直到1731年始名额济纳土尔扈特。
  考额济纳土尔扈特名之来历:系地名额济纳与部(旗)名土尔扈特联合而成,蒙语额济纳与“亦集乃”音极相似,额济纳(黑水)或系由居延海转变而来的。另说因旧土尔扈特人昔在俄国境内额济勒河游牧,额济勒近入译为“伏尔加”,昔日译为“额济勒”,至土尔扈特人由俄境迁回新疆,移住居延海后,遂称该旗为额济勒土尔扈特,后将“勒”转变为“纳”,遂成今名。是说虽不无理由,恐不如前说理由充分。因该旗卫拉特蒙古族,系旧土尔扈特,故亦称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又以名称太长,故简称为额济纳旗。
  土尔扈特汗和鄂尔勒克有六子,长子书库尔岱青;书库尔岱青有四子,长子朋楚克;次子纳扎尔玛穆特之子阿喇布珠尔,1698年受叔父阿玉奇之托,与其母亲和妹妹率500兵和一部分部众,从伏尔加河的玛努托海出发,到西藏礼佛,拜见了达赖喇嘛,住了5年。1703年由西藏返回时,归途被堵,阿喇布珠尔无奈,派特使到北京求见清朝皇帝,请求牧地。康熙皇帝同意所请,并册封阿喇布珠尔为 固山贝子,赏阿尔金山以东、嘉裕关以外的赏河、色尔腾之间的地为牧地。阿喇布珠尔成为额济纳土尔扈特的始祖。1714年,图理琛会见阿喇布珠尔之父纳扎尔玛穆特时说,打算将阿喇布珠尔遣回,以便与亲人团聚。阿五奇汗和纳扎尔玛穆特说:阿喇布珠尔已受禄,并有了栖居之地,我们是很放心的。1716年阿喇布珠尔之子丹忠继位,因色尔腾距准噶尔近,怕准噶尔的干涉和威胁,禀报清廷要求内迁。1731年清政府赏给额济纳河为牧地。1753年清廷授罗卜藏达尔扎札萨克印,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正式成立。自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至1949年和平解放,共传十代十二王,定居218年之久。
  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土尔扈特蒙古在沙俄繁重徭役兵役之下不堪其苦,促使年轻的渥巴锡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武装反抗、东返祖国、以求生存。
  1770年冬,渥巴锡汗在维特梁卡(阿斯特拉罕省叶诺塔耶夫斯克以北)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外,还有舍楞、巴木巴尔、达什敦杜克和大喇嘛罗卜藏扎尔桑(又译作洛桑丹增)等4人。会上经过庄严宣誓,决定在次年举行起义,重返祖国。
  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抗俄武装起义爆发。渥巴锡首先利用敌人营垒的内部矛盾,击败了扎木杨阴谋告密的一系列破坏行动,又乘敌不备,给敌人以闪电一击,袭击俄国驻军杜丁大尉兵营,并歼灭了基申斯科夫派遣的增援部队。在前有哥萨克拦截,后有俄国军队追击的形势下,渥巴锡把3.2万余户近17万人的队伍组织得有条不紊,仅以10天的时间,便冲破乌拉尔河俄军要塞的阻击,进入白雪覆盖的哈萨克大草原,把尾追的俄军远远抛在后面。
  然而,土尔扈特人东返征程不是一条畅通无阻的坦途。俄国政府在得到土尔扈特军民武装起义消息后,急命奥伦堡总督菜英斯多尔普和军团指挥达维多夫少将率军截击,未获战果。接着又派出特鲁本堡将军率领,由哥萨克和巴什基尔人组成的骑兵团紧紧尾追。与此同时,在俄国政府唆使下,哈萨克小帐首领努喇利汗联合巴什基尔人也不断发动袭击,给艰苦行军中的土尔扈特人造成巨大损失,而长途行军中无法避免的严寒,缺少给养,还有泥泞难行的黄水草滩和滴水不见的戈壁荒漠,致使疫病流行,人口锐减,牲畜大量死亡。土尔扈特队伍行到姆莫塔湖时,陷入了哈萨克小帐努喇利汗与中帐阿布赉的5万联军重围。在此危机时刻,渥巴锡等冷静分析了形势,迅速派出使臣与哈萨克人谈判,并同意送回在押的1000名俘虏,从而争得了3天喘息时间,第3天深夜就胜利地完成了突围,继续东进。为了避开哈萨克封建主的袭击,东返队伍绕道巴尔喀什湖西南戈壁,经楚河、塔拉斯河,沿沙喇伯勒前进。1771年7月8日,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的先遣部队,在伊犁河支流察林河畔与清军巡察部队相遇,7月17日清军总督伊昌阿、硕通率领的巡察部队在伊犁河畔会见了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以及土尔扈特东返队伍的主力和家属。至此,悲壮的东返征程以土尔扈特军民的胜利而告完成。
  清廷对土尔扈特部“指地安置”,依其原有系统,一支划牧于额济纳旧土尔扈部之内。


  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 阿拉善盟还有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当地称为“科布尔”蒙古,也称“蒙古回回”、“缠头回回”或“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关于这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及其族源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说法:一是在元、明时期,中国西北地区蒙古族中流传着信奉伊斯兰教的说法,因此阿拉善蒙古人的祖先,明末清初从新疆移居阿拉善时,部众中很可能就有信仰伊斯兰教蒙古人;二是依据阿拉善的历史档案,阿拉善先王阿宝,于康熙年间从青海带领部众迁移到阿拉善大草原时,随带青海西宁一带的“缠头回回”100余人;三是阿拉善旗的第三代王远征新疆带回受降的哈萨克人兵卒。这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外来民族成分,与蒙古人相处既久,已融合于蒙古,大部分加入蒙古籍,成为阿拉善蒙古族的一部分,但仍然世代信仰伊斯兰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次人口普查中,被认为是信仰伊斯兰教之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敖伦布拉格、乌素图苏木一带。


  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因蒙古大革命的影响,部分贵族与上层喇嘛害怕革命,迫胁其部众牧民迁居。于1921年至1933年,分几批移居阿拉善盟境内。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北部地区境内。


  东部蒙古 东北蒙古部,指原籍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蒙古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工作调动,大中专毕业分配,婚姻嫁娶投亲靠友等定居阿拉善地区。

  

  (二)其他少数民族
  阿拉善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据"五普"数据,全盟现有蒙、汉、回、满、朝鲜、藏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5379人,占总人口的28.3%。
  回族 阿拉善盟的回族,原籍宁夏及甘肃,从民国初年进入阿拉善地区经商,逐渐定居下来,人数逐年增加,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回族善于经商,从事运输业、养殖业、牛羊屠宰和加工业,经营旅店、开设饭馆、贩卖牲畜、拉骆驼等。
  满族 满族,由清朝时陪伴公主下嫁及清廷委派官吏的后裔形成。一部分加入蒙古籍,另一部分未入蒙古籍,称为“旗人”。满族在阿拉善的人数不多。

  二、民族团结


  (一)民族关系
  阿拉善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明末清初,蒙古族在阿拉善草原上定居,
  靠养畜为生。他们对农业及其它生产很少问津。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必须进行产品交换,用自产的畜产品交换生产和生活用品。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汉商、回商、汉农等其他民族的介入,逐步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状况。
  清朝为了实行其政治统治,下嫁公主,派来官吏贵族,在阿拉善地区实行民族压迫和封建王公制度,再加上其它种种原因造成了民族之间的政治歧视和相互猜疑,民族之间互不尊重、互不信任,不能和睦相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阿拉善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民族关系不再是民族压迫剥削的关系,而是各民族一律严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选拨和任用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提倡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落实一系列民族法规、方针和政策。阿拉善盟在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中,经过坚持不懈积极有效地工作,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 )民族团结表彰活动
  建盟以来,民族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和以《民族区域自制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法制教育,每年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进一步突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全盟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中长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争创文明宗教场所、争做文明教职人员"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宗教稳定。
  盟委、行署和有关部门,对在阿拉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并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的活动。自1982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二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倡议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以来,全盟共召开了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表彰奖励了为我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182个先进集体,410名先进个人。42个集体、60名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7个集体、9名个人受到国务院及国家民委的表彰奖励。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都是各民族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为阿拉善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大大增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全盟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筑起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新鲜经验,受到阿拉善各族人民的欢迎,推动了全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 源流

上一篇:[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的生物资源
下一篇:[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盟的城市建设

分享到: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