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宁夏.固原市]固原市的民族特色
2013-06-07 17:32:10   来源:固原市人民政府   评论:0 点击:

民族特色回族源流  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上溯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

民族特色

 

回族源流
 
  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上溯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很大的比重。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入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之后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今海原县城,穿苋麻河到黑城、三营固原城,而后过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又经甘肃东部进入陕西,最后到达唐京长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宁境长期逗留,成为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进入中国的时期,也是宁夏有大量回回进入的发轫期。1227年蒙古军灭夏,签发大批“回回军”进驻其地,屯垦牧养,以资守御。
 
  明代对回族所采取的怀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体稳定发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断有大批“西域回回”归附,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等州县,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比较大的回族聚居点。到明代中后期,史书中已有了回族族体的正式记载。
 
回族习俗
 
  宁夏回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回族,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深,除教义上规定的条款以及念经、礼拜、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礼仪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回族散居各地,与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的成员加入回族行列,这些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也很自然的被带进回族之中,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回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回族服饰民俗的特点
 
  回族的服饰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如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族服饰习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习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第三,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这种特点与回族的来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中国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的汉语音译。至今世界各国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绿三色。
 
  我国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曾对教民说:“你们穿白色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回民体会到在炎热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热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
 
  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一般都打绿旗。阿拉伯国家制作的供穆斯林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绿色。我国回族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袍子)。回族年轻妇女还戴绿盖头,穿绿裤子等。回族还喜欢穿青坎肩,戴黑盖头,穿黑袍子等,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习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国家风俗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女子订婚时,一般都要视其男方的经济条件,要适当的金银首饰作为聘礼。伊斯兰教允许妇女戴金饰这个习俗至今在一些穆斯林国家还沿袭着。在土耳其,现在给女子订婚时,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银首饰。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善于经营珠宝和金银首饰,经济条件也好,所以,他们的妻子、女儿都佩戴首饰。这一点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三是受到中国汉族的影响,在中国汉族戴戒指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环。以上这些因素对回族佩戴金银首饰都起了直接和间接影响。
 
  第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回族的服饰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较大,除回族的头饰和宗教人员、老年穆斯林的服饰外,聚居区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镇的回族服饰特点不浓。西装革履、中山装、列宁装、夹克衫、滑雪衫以及各种时装均已成为回族的日常服装,手表已成为日常用具,居住在城镇的回族中青年妇女大都剪发、着高跟鞋,已形成风气,这些都是回族服饰发展演变的特点。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尔德·艾祖哈”,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在伊斯兰历年的12月10日举行。这一天也是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的第三天。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它起源于先知伊卜拉欣的传说。伊卜拉欣受到安拉启示,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思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于是,伊卜拉欣将爱子伊思玛仪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准备宰杀爱子以表达诚意。此时,安拉派来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羯羊代替伊思玛仪牺牲。从此古尔邦节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庆典。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之后走坟,回家举行宰牲仪式。宰牲的牛、驼、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分送亲友和贫孤之人。
 
  圣纪节: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般在3月12日穆圣的诞生和逝世日,也可以在3月内任何一天。圣纪节是回族穆斯林每年一次规模浩大的庆典。
 
开斋节
 
  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对“尔德·菲图尔”(阿拉伯语)的习惯称呼。每年伊斯兰历9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进饮食,一月结束,望见新月,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清晨起来,穆斯林们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馓子。上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因此开斋节又叫“济贫节”。然后请阿訇为已故亲人走坟,纪念亡人。走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回族丧葬
 
  主要是按伊斯兰教的习惯进行。人死亡称“无常”或“归真”忌用“死”字,把遗体称作“埋体”,称殡礼为“送埋体”,亡人的面容身体要美观清洁,埋体要经过修面、修胡须,理掉过长的头发,其他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还要修剪手指和脚趾甲,清除污垢。要用汤瓶浇水洗净埋体。
 
  遗体要用白色布裹起来,裹布叫“克凡”。遗体要放在尸匣内,尸匣称“塔卜”。回族认为“亡人入土为安”,主张速葬、简葬。亡人在下葬前还要进行赎罪仪式,叫做“菲迪耶”。即象征性地舍散钱财,同时还要给前来送埋体的人散乜贴以求得真主对死者的赦免。在墓地要站“折那孜”,即举行祈祷仪式,送葬的人由伊玛目带领面向西为亡人进行祈祷,诵读《古兰经》的有关章节。
 
  回族实行土葬,葬穴为长2米,宽1米深约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侧挖一洞(以平放遗体为限)。当埋体按照教规放入洞内后,再将洞门用土坯封住,并用黄土填满直坑,在上面筑起拱形土堆,作为标志。
 
回族婚俗
 
  宁夏回族的婚俗别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乡的不同,婚姻习俗也不尽一致。一般在农村,男女青年情投意合,愿结良缘,女方家人首先要到男方“看家道”,即看男方的条件和为人等情况,如各方面都满意,随即通过媒人回话。男方得到佳音后,很快与媒人一道带上见面礼到女方家说:“色俩目”,女方家长愉快接“色俩目”,表明正式同意两家联姻,女儿不再许与他人。此后,男方家便择吉日,送聘礼定婚。女方家也相应给未来的“女婿娃”准备好衣、帽、鞋等礼物。到了结婚这天,双方家里格外热闹。结婚仪式主要是,当天早晨首先请刚做完“晨礼”的阿訇和满拉到家里过“尔麦里”,表示对安拉的感恩。然后是由阿訇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并问新郎新娘是否愿结为夫妻。回答同意后,由阿訇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告诫一对新人要互敬互爱,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是热闹的“耍新郎”。有些地方还要将公婆耍闹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踊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墨汁或锅底黑灰,将脸涂黑,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青年男女们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热闹异常。三天以后新郎陪新娘“回门”,即回娘家。
 
回族礼仪
 
  宁夏回族很讲究礼节,晚辈见了长辈,要停下来,道“色俩目”,向长辈问好,长辈也礼貌地向晚辈回“色俩目”问好。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份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并不得在客人面前走动。吃饭时,先让客人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饼子、馍馍要用手掰开吃,不可囫囵啃咬或大口嚼咽。忌讳进食时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向客人倒水、加菜时,要向内拨、倒,很忌讳反手向外拨倒。陪客吃饭也很讲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晚辈不能陪客用饭。
 
回族饮食
 
  穆斯林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禁酒,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也不吃马、驴、骡、狗肉。伊斯兰教认为猪是不洁净的“秽物”,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卜卦)是“秽行”。普遍吃羊、牛、驼等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
 
  清真菜谱是宁夏回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治区首府银川的饭店餐馆50%以上是清真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不腻不膻的清真菜、清真食品,像手抓羊肉、清炖羊肉、清蒸羊肉、羊肉焖肚饭等等都是堪称脍灸人口、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馓子,是宁夏回族传统食品之一,其配料、制作都很讲究,宁夏的馓子股细条匀,不仅吃起来香酥可口,而且讲究造型美。
 
  盖碗茶,是宁夏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盖碗,上有盖,下有托盘,碗口大底小,造型美观,轻巧玲珑。沏茶与配料也有讲究,有所谓“八味茶”、“十味茶”等不同的沏法。通常说的“八味茶”(也叫“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或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饮用时将盖与碗轻轻错位,清香四溢,回味无穷。
 
回族语言
 
  回族在形成一个民族时,已通用汉语,但在他们使用的汉语中还夹杂有不少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和一些专为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例如“安拉”(真主)、“古兰”(古兰经)、顿亚“(世界)、“哈迪斯”(圣训)、“台克迪尔”(命运)、“法依代”(利益)、“加玛勒”(俊美)、“因散”(人类)等都是阿拉伯语;“阿斯曼”(天)、“多斯提”(朋友)、“杜什曼”(敌人)、“郭什”(肉,回族用来专指牛羊肉)、“班岱”(奴仆)、“耶克”(一)“杜”(二)等都是波斯语;“口到”(尝)、“拿散”(施舍)、“无常”(去世)、“教门”(虔诚)、“大净”(穆斯林的全身沐浴)、“小净”(穆斯林礼拜前需洗脸、手、足、及下部)等都是专为回族常用的一些汉语词。其中不少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可能是历史上回族先民的多种语言与汉语融合后仍保留在回族使用的汉语中语言残留现象。
 
  回族长期以来使用汉文,在宗教活动上也使用阿拉伯文。过去在不识汉字的回族人中间,特别是阿訇们常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来拼写各自的汉语方言。这种记录汉语的阿拉伯文字母叫做“小儿锦”。它是一种早期的汉语拼音字母,也很有价值,是回族人民在汉语拼音方面的贡献。
 
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相关热词搜索:宁夏 固原市 固原市

上一篇:[宁夏.固原市]固原市的自然地理
下一篇:[宁夏.固原市]固原市的经济发展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分享到: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