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72万。有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35.8%。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0.4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6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27元。
一、历史沿革。中卫历史悠久,渊源流长,3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羌戎杂居地,秦纳入版图,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属安定郡眴卷县,南北朝属灵州郡鸣沙县,隋唐属雄州和丰安县,北宋属昌化镇,西夏建制为应吉里寨和应理州,元朝仍设应理州,明永乐(1403年)改宁夏右护卫为宁夏中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中卫县,属宁夏府,1933年分设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川专区、银南地区和吴忠市管辖,海原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和固原市管辖,2004年4月,中卫立市。
二、地理气候。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甘、蒙三省区交汇处,是黄河中上游第一个自流灌溉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平均海拔
三、矿产资源。中卫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引黄灌区111万亩,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水产品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境内矿产资源种类众多,储量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硅石、黏土、石灰岩及金、银、铜、铁等20多种。其中,石膏储量约70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水资源丰沛,黄河流经全市182公里,最大自然落差
四、旅游文化。中卫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禀赋极高。国家首批
五、交通运输。中卫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是连接西北与华北的第三大铁路交通枢纽,也是欧亚大通道“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包兰、甘武、宝中、中太银铁路在中卫交汇,可直达北京、上海、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11个省会城市。京藏等5条高速公路和109国道等4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是新疆、河西走廊通往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内陆通道。沙坡头机场的建成通航,构建起了立体大交通网络。
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的战略目标,实施“旅游优先发展、外煤进宁、城市化带动、扶贫攻坚”四大战略。稳步发展农业。初步形成了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优质大米和红枣、林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被誉为“塞上江南”、“世界枸杞之都”、“中国硒砂瓜之乡”。突出发展工业。依托中卫工业区、中宁工业区和海原新区产业功能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挖掘“水、运、地”组合优势,实施“外煤进宁”,着力培育冶金、精细化工、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造纸等“六大”产业。着力发展旅游。开发建设“世界沙漠博览园”、黄河沙坡头大峡谷等项目,打造“沙漠水城”和“漂流之都”,深化“万里黄河第一漂、千年党项第一村、大漠边关体验地、地空穿越大本营”的感观冲击;开发建设“沙坡头水镇”、沙漠湿地休闲区,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中国乃至世界沙漠旅游目的地城市。积极发展物流。依托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优势,以大交通促进大物流,建设广汇煤炭物流基地、大西北物流城、城市综合商贸体,把中卫建成面向西北的重要物流中心、全国知名的物流中转站。加快发展城市,以“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为城市定位,以“宜居、休闲、生态美”为城市目标,创建国家园林、卫生、环保和旅游目的地城市。新建了城市景观水系、“五馆一中心”等城市地标性工程,黄河湿地保护开发等项目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建设杰出贡献奖”、“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2011年城市榜投资环境最佳城市”和“2012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等殊荣,已进入中国特色魅力城市100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的号角已经吹响,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正以崭新的风貌、博大的胸怀,热切期盼与国内外有志之士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优美宜人、充满发展活力的新中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