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首页 > 专访 > 正文

中国对外援助历史与未来(3)
2013-08-30 13:37:00   来源:新浪网(周秀)   评论:0 点击:

援助项目与商业项目很容易弄混主持人:对外援助跟经贸、外交相比,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卢峰:这是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西方国家经常说中国对外援助规模很大,几乎超过美国,或者说超过世界银行、日本,我看到有的数
援助项目与商业项目很容易弄混

主持人:对外援助跟经贸、外交相比,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卢峰:这是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西方国家经常说中国对外援助规模很大,几乎超过美国,或者说超过世界银行、日本,我看到有的数据说一年二三百亿美元,很多把我们的经贸活动,比如银行提供的商业贷款,或者是我们国营企业在当地开展的一些承包工程都算作对外援助。实际上我们对外援助是政府合作,我们国家的政府向另外一个国家提供的财政和技术上的支持。经贸活动是一种商业行为、市场行为,性质完全是不一样的。当然为什么容易混呢?因为我们的对外援助有很多是通过招标,选择一些企业来实施,这些企业有的是搞工程的,有的是搞物资的,在受援国同时既有援助项目,又有商业项目,很容易弄混,但实际上这是不一样的。

(但对外援助的实施是一项经济技术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外援助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由我们国家的对外经贸部门来管理的。我们的对外援助现在是在商务部的管理之下,50年代最初是在外贸部管理,后来变成对外经济联络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和其它的部门合成外经贸部,2003年的时候又和内贸部合并为商务部。我们内部有一个对外援助司,这个机构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现在主要负责援外政策的制定,我们部下面还有3个执行单位,一个是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个负责物资的赠送,还有一个负责培训。在这个体系下运转得非常有效。我们商务部只是国务院授权的主管单位,但是实际上对外援助一直在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之下进行。

我们和外交的关系,外交更多是两国之间基本的关系,对外援助更多是一种职能性的行为,比方说去受援国建一些具体的项目,提供一些物资,促进当地的生产生活的改善。所以,两者职能不一样。但是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对外援助做得好,能促进双边关系向好的方面发展。外交关系如果搞得好,对外援助也能开展得比较顺利。我们刚才说了,我们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管理的,我们对外援助商务部是主管单位,但实际上比如每年制定援外计划、规划,都要和外交部、财政部、进出口银行等保持充分联系,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另外其它部门也参加了对外援助,比如周先生说的医疗队是卫生部派出的,还有农业部也派出大量的对外援助专家。我们有一个部级协调机制,包括有30多个单位,我们每年都会开会来讨论中国整个对外援助的宏观战略。

主持人:看来对外援助和经贸、外交互相促进,但是彼此有些区别在里面。

接下来的时间请周先生给我们讲讲您在非洲的见闻。我2008年的时候采访过对非洲援助的志愿者,他们讲了很多在非洲的生活。2008年的时候他们在埃塞俄比亚,每天停电,上不了网,水也时有时没有,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被某一种昆虫叮一下,身体里就会生一种虫子等等,听了让人觉得非洲是一个遍地很危险的地方。不知道您在非洲有怎样的见闻,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周洪立: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当年在索马里的一些切身经历,而且是非常有趣的故事。但是在这之前我也想接着刚才你们的话题稍微说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前一段时间,因为我在新浪网上写了一些关于非洲医疗队工作期间的回忆录,后来有一家出版社安排出版了。网上反映非常热烈,我在两个网站上发表这些文章,累计点击率超过100万人次。很多人在网上留言,让我非常感动,绝大部分人都非常支持、非常赞成,而且对几代下来的这些援外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但也有一些人有质疑,甚至有些人批评。我觉得这个都是非常正常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50、60、70年代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勒紧裤腰带援助别人,有些老百姓想不明白,甚至有些怨言,这个非常正常。更何况我们有些援外项目,最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与两国的国家关系并不匹配,不成正比,有的国家前脚拿你的援助,后脚就捣乱、打你。但是我觉得这些事情不能特别简单的看。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看,这些意见是正常的。但是从国家的角度,不能因为出现这些问题就不援助了。刚才处长也说过,你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不能在国际上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能说当我这个国家富裕到什么程度再去帮别人,就像住家过日子一样,旁边邻居有什么困难,说我现在也有困难,等我有钱了再帮你,恐怕不能这样。另外,就国际援助来说,上个月我在《参考消息》上看过一篇文章,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援助总的金额一般占GDP的0.7%左右,但是那篇文章说中国这些年累计下来对外援助占GDP相当于万分之七,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中国对外援助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做得更好,首先我们不设条件,早期是无偿援助,后来是低息贷款,或者是贷款经济合作项目,多样化了。

一个是我们不附加条件,另外我们援助的钱都是实打实的,有一个统计数字,我们援助的95%都是援助这个项目本身,而西方国家援助的80%的钱都是花在自己国家去援助那些人的费用。我帮你建这个体育场修什么公路,我的钱95%都是用在项目上,只有5%左右是管理费用或者其它相关费用。但西方国家的援助不一样,大部分钱都花在他们自己人身上。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中国对对外援助在整个非洲和在世界范围内,总体来说是很受欢迎的。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教训值得总结。规模越来越大,援助的时间越来越长,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关方面现在恐怕已经在做这些工作,要坐下来研究,避免有些问题的发生。

这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因为我有切身的感受。我的博客发表以来,在网上绝大部分人(对援外)是很赞成的,但确实也有一些人看法很尖锐,我对他们表示理解和尊重,大家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说到我在非洲索马里工作那两年零八个月,真的是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现在已经过去35年了,但是很多事情历历在目,好像昨天一样,真是让人很难忘怀。其中有索马里的老百姓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和对我们的支持那些故事,有那些患者对我们医生的尊重,也有生活上面其它方面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一个困难还不是吃、住这些方面,因为尽管当时国家比较穷,但是国家对这些援外人员的照顾还是比较好的,每个医疗队都有专门的厨师,住的地方也基本上都是正式的建筑,基本上都能得到保证,尽管那个时候没有空调,但整个索马里都没有空调。

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通讯非常落后,不像现在又发传真,又打电话,又有互联网、E—mail,当时什么都没有,打国际长途根本不可能,也不可能回家探亲,几年之间都不能回家探亲,唯一的联系就是靠书信,而当时的书信不是靠国际邮政渠道,是靠专门的渠道,我们的信都要经过外交信使团的信使带过去,我们给家里写信还没有收到家里的来信,家里还没有收到我们来信的时候先给我们信,两个月才能跟家里正式沟通。所以,那个时候大家确实思乡之情比较强烈。再加上那个地方天气比较炎热,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工作量又比较大,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我们的医生、护士、其他援外人员精神都是比较好的,都高高兴兴在那里工作,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分内工作。所以,我回来以后就想,我一定要写一点东西来记录那一段工作,表彰这些人当年为国家、为外交、经济等方面做的贡献。

主持人:所以想看的网友,如果您不想买书,直接去周先生的博客看,里面有回顾的文章。

周洪立:这本书现在已经出版了,书名叫做《援外手记》,副标题是“我在索马里的日子”,现在网上已经开始卖了,出乎我的意料,很多人在看、在买。博客上还有。

主持人:如果现在让你回顾当时的援外工作,有些什么不足、遗憾吗?

周洪立:可以说我完全不觉得遗憾。我去的时候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底开的,那时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我还为当时能有机会参加援外工作感到很骄傲,而且我们确实在那儿也做了很多工作,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为中国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友谊也做出很多贡献,受到了有关方面的表扬。我为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感到很光荣。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对外 援助 历史

上一篇:中国对外援助历史与未来(2)
下一篇:中国对外援助历史与未来(4)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